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扣几分


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扣几分

文章插图
【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扣几分】很多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逃逸,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只要出现逃逸行为,逃逸的当事人就将会受到更重的处罚 。那么,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扣几分?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分别视有关情形予以处罚: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的规定,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 。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且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第2款的规定,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
相关知识:怎么认定交通肇事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 。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 。
1、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追究 。
一般情况下,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单一动机的情况,前者如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将被害人尽快送到医院,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 。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应认为具备了逃逸 。
2、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 。
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 。所谓的“逃逸”时不能成立的,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角度出发都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因此就算是发生交通事故肇事者也不要逃逸,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如果你的情况比较复杂,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