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一生有哪些功与过?关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一生有哪些功与过?关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文章插图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 。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
历代评论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
【李鸿章一生有哪些功与过?关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 。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 。
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 。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 。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
赵尔巽《清史稿》: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 。尤善外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 。其任事持大体,不为小廉曲谨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 。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搨兰亭,日临摹百字,饮食起居皆有恒晷 。长於奏牍,时以曾、李并称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