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跳拉丁舞的日记【精选7篇】( 四 )


131分鐘來描述一個歷史背景下的人物相對足夠 。 通過他來间接反襯這段歷史 。 影片最讓人動容的是編劇不僅僅在描敘日軍的`殘酷行徑 , 還在對希特勒政權進行抨擊 。 不過對張靜初這個角色還有些不明白 , 難道就因為中德合拍增加賣點?
关于拉贝日记的观后感二:在《拉贝日记》引起中国思想界讨论之前 , 我相信若非从事历史学或者相关学科的人 , 大约对史实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 。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东西包括南京大屠杀 , 百人斩比赛 , 以及30万遇难同胞;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约翰?拉贝的安全区 , 以及约翰?拉贝这个人——在电影里他被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 。 这是另外一半的故事 , 而于我而言 , 这件事要从外部被告知 , 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影 , 而非始自中国本身的语境 , 这件事本身就不无怪诞 。 因为就中学教材的写法而言 , 像拉贝这样的外国友人 , 仅就数量而言 , 他救下的人难道不比白求恩更多么 , 那么热衷于赞扬外国友人的教科书为何对拉贝只字不提——这就值得我们讨论了 。 究其原因 , 无外乎两个 , 其一是 , 拉贝是纳粹党人 , 这是他永远不能洗脱的身份;其二 , 某种冷战思维和冷战逻辑的延续 , 因为南京是国统区 , 因为拉贝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勋章 , 于是 , 之前的《拉贝日记》出版和今天拉贝重新显影在此时看来 , 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后冷战意味的写作行为 。
于是《约翰?拉贝》就变得有趣起来 。 在我看来 , 这部电影恰好为中国语境提供了一个双面的镜子 , 一面映照出中国历史写作方式的某种裂隙和某种变化 , 另一面则映出拉贝在德国本身的语境中的意义 , 进而在我们这里产生具有参照性的思考 。 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 , 在《约翰?拉贝》中 , 拉贝本人的纳粹身份并不是被避讳了而是被强化了 , 但却是以另一种有趣的方式进行反转式的强化——纳粹党旗 , 邪恶的象征 , 却能作为无辜平民的避难所 。 而拉贝虽然自称是纳粹军人 , 不忘行纳粹军礼 , 但显然 , 影片是把他作为一个企业家来塑造的 。 他最初庇护平民 , 并非是出于人道主义 , 而仅仅是出于“企业家”保护员工的责任 , 但是最终他一步一步承担起他的使命 , 于是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英雄 。 于是我们看到 , 纳粹这个符号正好在视觉上被赋予了相反的含义 ,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翻案么?当然有这个可能 , 于是影片为了政治正确 , 不停地调戏希特勒 , 并且安排了一个犹太裔的男二号 , 罗森(按影片演员表顺序 , 实际上我以为 , 威尔逊医生才是真正的男二号) , 通过他的讲述在片中强调纳粹屠犹的事实——但是重要的是 , 在电影里 , 通过画面呈现和对白交代根本就是两码事 , 如果不是实验片 , 通常情况下“眼见为实” , 那么这个翻案实际上是做实了:“纳粹”二字不能一概而论 。
所以这部影片最终的策略就变得很有趣 , 剧作将应当属于纳粹的邪恶 , 屠杀转给了日本 , 当然不忘安排一个善良的日本军官 , 而将最终的大反派赋予一个因为皇室血统而免于审判的日本亲王——这似乎带出了另一重反思 , 因为冷战的原因 , 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审判比起德国来说十分不彻底 。 然而同样因为冷战的原因 , 西德对纳粹的审判同样不彻底 , 但不是那些应该被审判的人 , 却是拉贝却遭到了审判 , 于是这个问题就变得愈发的复杂 。 看来这个问题不是这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了 , 于是暂且搁置 。 强调一点 , 拉贝遭到审判的原因是“与中国勾结”(见片尾字幕) , 这里某种后冷战的参数就变得更加明显了 。 于是《约翰?拉贝》的自相矛盾和影片里生涩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种可能的解释 。 在后冷战的语境中谈论拉贝这个人物 , 又要在德、中、日的语境中寻找平衡 , 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且不说民族主义者们可能找到的无数处“被伤害了感情”的地方 , 恐怕日本方面不能接受这种表述 。 当然我不能判断这种矛盾是出于导演和编剧自身的思考多一些 , 还是出于考虑中国市场和“中国人民感情”多一些 , 但是显然破坏影片结构的正是犹太人罗森和中国人琅书(张静初扮演的女学生)之间的一条生硬的线索 。 这一点随便做下叙事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 在此不提也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