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七夕节的真正含义是情人节和少女节 , 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 在这一天晚上 , 妇女们穿针乞巧 , 祈祷福禄寿活动 , 礼拜七姐 , 仪式虔诚而隆重 , 陈列花果、女红 , 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 , 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 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 , 有些逐渐消失 ,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
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 2006年5月20日 , 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七姐诞 , 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 。 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 , 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 七月七日是其诞辰 。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 七夕宫娥乞巧忙” 。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 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 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 ,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 ,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 世人称为乞巧市 。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 , 车马嗔咽 , 至七夕前三日 , 车马不通行 , 相次壅遏 , 不复得出 , 至夜方散 。 ”在这里 ,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 , 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 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 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 , 车马难行 , 观其风情 , 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 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 , 即七夕 , 又称乞巧节 , 这个传说和牛郎 , 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 , 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 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 , 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 父母早亡 ,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 , 嫂子马氏为人狠毒 , 经常虐待他 , 逼他干很多的活 , 一年秋天 , 嫂子逼他去放牛 , 给他九头牛 , 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 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 , 在草深林密的山上 , 他坐在树下伤心 , 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 这时 , 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 问他为何伤心 , 当得知他的遭遇后 , 笑着对他说:“别难过 , 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 , 你去好好喂养它 , 等老牛病好以后 , 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