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么形成的

【雪是怎么形成的】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都能形成雪 。 即雪的形成可以是凝华也可以是凝固过程 。 雪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
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 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 , 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 , 当它们遇到冷空气 , 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 。
降水分为两种:
一种是液态降水 , 这就是下雨;
另一种是固态降水 , 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
雪晶主要是在云中凝华增大的 , 首先在冷云中通过冰核的作用产生冰晶 , 通过凝华(冰晶过程)长大成雪晶 , 以后还能撞冻过冷水滴而长大 。

雪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插图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
2、需要有充分的水汽 。 并且温度应在3.0℃(冰点)以下 。 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 , 并带着湿气 , 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  
3、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有降雪的机会 , 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
4、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 , 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 , 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 。
形成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 。 云中的低温使得水蒸气结成冰晶 , 当气温够低时 , 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时 , 就是下雪了 。 雪在融化时会吸热 , 所以融雪时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
雪形成的条件是 , 大气中需含冷的冰晶核 , 充分的水汽 , 以及气温在0℃(冰点)以下 。
简述
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种 , 是从云中降落的结晶状固体冰 , 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 。 雪是由小的冰颗粒物构成 , 是一种颗粒材料 , 它的结构开放 , 因此显得柔软 。 因为气温和湿度不同 , 形成的雪花有多种的形状和大小 。 如果在降落过程中 , 雪融化后又重新冻结会形成球状降雪 , 此类降雪有霙、霰、冰雹 。
1、降雪
雪降落的过程被称为下雪或降雪 。 云中温度低于0℃的许多小云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结形成雪珠 , 小雪珠是由许多细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 。 当冷空气逐渐向前推移 , 上升气流减弱 , 云中水汽直接在冰晶上凝结成较大的形态 , 此即我们所见到的雪花 。
如果温度接近冰点 , 则会落下湿雪 , 形成较大的雪花 , 特别是无风的时候 。 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径可达5到7公分 。 多数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会融化成雨 , 只有当接近地面的空气够冷 , 才能让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
2、能降雪的地方
降雪一般形成于温带气旋周围、空气向上运动的区域中 。 雪可能会伴随着暖锋的天气系统里向极地方向降落 。 雷打雪可能发生在气旋的逗号头里和大湖效应的降水带里 。 在山区 , 上坡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在山坡的迎风面达到临界点 , 如果这时空气够冷的话 , 也可能有降雪发生 。
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 , 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 , 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 , 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
3、大湖效应
在有着相对温暖的水体存在的地方(比如湖泊) , 大湖效应降雪显得重要 。 大湖效应的降雪一般发生在暖湖的下风处、温带气旋后的寒冷的气旋气流中 , 可以在局部区域造成大量降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