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课文

【丝绸之路课文】我读了一片课文叫《丝绸之路》 , 我大致给大家讲讲 。
有一次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 , 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 , 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 一听说美丽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 , 那时没有飞机、汽车是怎样把中国丝绸送到遥远的罗马的呢?
在汉代 , 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 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 。 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 , 张骞一行人死的死 , 伤的伤 , 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
张骞被软禁后 , 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 。 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 , 在一天夜里逃了 。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 , 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 , 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 , 打出了一条路 。
张骞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这条路 , 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是很厉害的!

丝绸之路课文

文章插图
丝绸之路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 , 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 , 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 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 , 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
据史载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 , 率300人使团到乌孙 , 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 。 汉使到安息 , 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 。 汉使回国时 , 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 , 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 , 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 , 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 , 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 , 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 , 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 。 文章结构清晰 , 语言生动 , 叙述情节具体可感 , 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 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 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 ,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 了解主要内容 ,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 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
2.词句解析 。
(1)对句子的理解 。
①望着这座群雕 , 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 , 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 , 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 , 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 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 , 是昔日繁华的见证 。 所以作者站在这里 , “仿佛看到”“仿佛听到” , 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 。 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 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 , 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 , 使文章结构完整 , 浑然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