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

【白鹭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白鹭,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 。 在我国, 许多省份都 有白鹭的栖息地 。 三寸 。 ”郭沫若《白鹭》一文, 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 那青色 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 。 ”
白鹭姿态优美, 动作潇洒, 极富飘逸之神韵 。 伫立时, 白鹭收敛羽翼, 颈部或伸或缩, 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 身躯, 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 。 行走时, 白鹭颈部收缩成 两脚向后伸直, 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 直冲云天, 却又从容不迫 。 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 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 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 可以说, 白鹭的优雅和高 贵, 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
 泽地, 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 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 “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 。 白鹭栖息最密 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 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 筑巢繁衍, 有时百千白鹭齐飞, 场面蔚为壮观 。
白鹭“林栖而水食” 。 捕食时, 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 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 然后突然伸出长颈, 用又长又 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 准确地把食物叼住 。 有时也“久立 潺潺石”, 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 。 傍晚, 白鹭归巢, 栖身于 近岸的山林, 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 有趣的是, 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 。 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 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 白鹭 又会悄然飞回 。
因此, 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 在环境学家们看来, 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 它还意味着 环境的优化, 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白鹭是着名的文化鸟类, 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 。 从古到今, 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 等, 都常以白鹭为题材 。 《诗经》早就有“振鹭于飞”的诗句 。  
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 常被人们作为赠品, 寄寓“一 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 。 生活中, 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 各种事物命名 。 单以地名为例, 福建、浙江、江苏、贵州、 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

白鹭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

文章插图
 1、注重课内外的结合与延伸 。
 王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寻找并介绍了一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 引导学生明白美在于我们学生要具有一双慧眼, 善于去发现美 。 进而出示了两首古诗《绝句》、《鹭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诗中的美, 让学生在初步观察之后, 讲述出其中的美, 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美并不十分困难 。 进而王老师告诉学生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许多美的地方, 这样就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扫除了障碍, 铺平了道路 。 事实上, 王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 都是这样, 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 认识美 。 可以说, 这个理念是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 。
 2、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 因此, 王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 抓住语言文字材料, 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 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 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 例如在研读“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一切都很适宜 。 ”“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 那青色的脚, 增一点儿则嫌长, 减一点儿则嫌短, 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 。 ”这两段文字时, 就引导学生抓住“适宜”两个字, 通过找词语、读句子、说体会来让学生领略一种和谐的美、适度的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