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 中国常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 中国常见传统节日介绍

文章插图
1、春节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岁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
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 。
2、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
4、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5、端午节
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 。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
【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 中国常见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习俗活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