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底是几月几号

清明节是几月几号啊
清明节是今年的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 。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如去年的清明节是农历的二月廿七日,而今年的清明节就是农历的三月初八日了 。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
【清明节到底是几月几号】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 。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2021年清明节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
2021年清明节是2021年4月4日 21:34:58,星期日,农历二月廿三 。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很多传统节日都和古老的传说有关系,清明节也是如此,这个节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相传春秋晋国时期,晋文公受到迫害,因此在国外四处流浪,而忠臣介子推一直都陪伴在他身边,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次晋文公饿到昏倒,介子推就割下了大腿的肉做成汤给主公吃,救了他一命 。后来晋文公重回朝堂,赏赐了很多帮助过他的人,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以为意,但是携老母隐居山野,他离开之后,晋文公回想往事才觉得愧对忠臣,于是带领部下去找介子推,没想到苦寻无果 。晋文公认为对方是在怨恨自己,于是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对方刚正不阿,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出来 。他死之后,留下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令晋文公感到后悔,为了纪念他,就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每年此时百姓只能吃素纪念介子推 。这个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成为人们怀念忠烈与祖先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1、扫墓祭祖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 。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根据所在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 。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称太庙;富贵人家大多也为祖先修筑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数老百姓还都是以墓祭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称为扫墓 。2、烧包袱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 。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3、拜“城隍爷”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