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湿气排出来了

湿气有没有排出来怎么看
湿分5种:水湿、风湿、寒湿、湿热、脾湿 。如何知道体内是否有湿气?可以通过这3点来简单判断:1.看大便:大便粘马桶,是体内有湿气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2.看舌苔:如果你的舌头一圈会有明显的牙齿印,或有齿痕舌,舌苔看起来非常的粘腻那就说明你脾虚了 。3.看体态:湿气对体形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腹部和腿部会比较的肥胖 。
怎样判断体内有湿气,怎么去除湿气?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 。湿邪过盛可致病 。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 。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 。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 。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 。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 。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 。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 。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 。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 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 。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 。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 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 。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怎样判断湿气已经排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