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经典名句 徐霞客励志名句


徐霞客游记经典名句 徐霞客励志名句

文章插图
徐霞客名弘祖 , 其著作《徐霞客游记》自问世以来 , 不但受到国内读书界的喜爱 , 而且也深受海外读者关注 。本文拟对《徐霞客游记》的翻译和海外传播进行探究 , 主要包括海外对徐霞客研究概述、《徐霞客游记》现有译本及评析和《大中华文库》版《徐霞客游记》翻译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
1.海外徐学研究概述据方豪(1948:3-16)考证 , 早在17世纪中叶 ,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 , Matino Martin)就研读过《徐霞客游记》 , 并将其作为自己编写《中国新图志》(Novus Atlas Sinensis)的重要材料之一 。不但如此 , 很多传教士可能与《徐霞客游记》有关联 , 如艾儒略(Giulio Aleni)、雷孝思(Jean-Baptiste Regis)和裴化行(Henri Bernard Maitre S.J.)等 。
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对徐霞客的评价说“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 , 毕生考察当时实际上依然不了解的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他最伟大的发现有二 , 一是发现西江和长江的真正发源地 , 二是发现澜沧江(Mekong)和怒江(Salween)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河流”(Needham 1959:524-525) 。
李约瑟(1959:524)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 再次较为详尽地评价了徐霞客:徐霞客曾花30多年的时间 , 走遍了全国最偏僻、最荒凉的地区 , 饱尝了种种艰难困苦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学者写的 , 更像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写的考察记录 。他不仅具有分析各种地貌的惊人能力 , 也很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 , 如梯(staircase)、坪(basin)等 , 这些专门术语扩大了普通术语的含义 。对于每一种东西 , 他都用步(feet)或里(li)把其大小尺寸仔细地标记下来 , 而不用含糊的语句 。
对于丁文江援例说明徐霞客所观察的准确程度 , 李约瑟(1959:524)直接在其著作中予以采信 。例如 , 真正的结晶片岩(chrystalline schist)在云南是很稀有的 , 丁文江本人1914年在云南旅行时 , 曾在元谋谷地的红色砂岩中看到典型云母片(mica schist) , 并以为这是他的一个新发现;但他后来却发现徐霞客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对它作了记载 , 因为徐霞客在1639年1月9日(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就曾在这个地方看到“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 , 如云母堆叠 , 而黄映有光” 。
李约瑟(1959:524-525)指出 , 徐霞客的主要科学成就有以下三项:第一 , 他发现广东西江的真正发源地在贵州;第二 , 他确定澜沧江和怒江是两条独立的河流;第三 , 他指出金沙江只不过是长江的上游;由于金沙江在宁远(即现在的西昌)以南的鲁南山有一个大弯 , 人们长期没有弄清这一点 。
从上引材料来看 , 李约瑟将徐霞客视为旅行家、写游记的名家、野外勘探家 。
可以说 , 李约瑟意识到《徐霞客游记》的部分意义 , 但并未将徐霞客视为地理学家、岩溶学专家 。这当然是时代的局限使然 。
直到20世纪末 , 才有越来越多的地学家认识到徐霞客这一方面的贡献 。例如1993年世界著名岩溶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Sweeting(1995:127-136)在一篇论文中高度评价“徐霞客和他首创的峰林” 。由牟复礼(Frederick W.Mote)和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指出“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对山川风物作了详细的历史与地理的描述 , 他在1607至1640年间 , 游历了明朝除四川以外的所有行省”(Mote&Twitchett 2008:735) 。又指出《徐霞客游记》是“区别于地方志、地方手册和帝国行政地理的两部最重要的地理著作 , 是以作者的实地考察为基础 。徐弘祖有许多新的地理发现 ,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查明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和指出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是不同的河流 。徐弘祖的地图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Mote&Twitchett2008:775) 。爱丁堡大学的汪踞廉(Julian Ward)也是国际知名的徐学家 , 著有《徐霞客(1587-1641):游记写作的艺术》(Ward 200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