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

文章插图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秋天,杜甫因上疏营救废相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今陕西华阴)司功参军 。到了冬末,他回到洛阳 。这时,“安史之乱”的头子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已由洛阳北走渡河,退保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正被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杜甫认为形势已有好转,在洛阳写下了《洗兵马》那篇名作,表达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愿望 。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又在这时自魏州(故城在今河北大名县东)率兵来救邺城 。乾元二年三月初,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 。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河阳桥退保洛阳,“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震等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 。杜甫便在“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的时候离开洛阳,折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经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组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或作“出门看”、“出门守”、“出门首”等) 。”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因此,一开头即截断众流,排除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诗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 。“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别是“村”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不宜轻易放过 。这里的“石壕村”,历来的注释者都说它就是河南峡县城东七十里的“石壕镇”,有的研究者还因此说“诗人投宿在一家招商小客店里” 。既然如此,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镇”字,却偏偏要用一个“村”字呢?如果就仅仅为了押韵,显然没有说服力 。五言诗(不论是古体或近体)的首句,一般不押韵 。即如《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等等,就都是第二句起韵的 。诗人用“村”字,应该是另有缘故 。就通常情况说,分散、偏僻的农村是恶吏“捉人”的典型环境,而人烟密集的市镇却与此不同,此其一 。市镇财物集中,又连接大路,比分散、偏僻、贫困的农村更容易受到乱军的抢掠,此其二 。看起来,诗人是把离“石壕”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叫做“石壕村”的 。谁都知道,镇上有“招商小客店”供旅客投宿,而离开大路的小村庄,却不是投宿的处所 。同时,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不佳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者“未晚先投宿”(“落日恐行人”这句诗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在兵连祸接的时代,而杜甫,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根儿不敢走大路,绕开了“石壕镇”;或者当赶到“石壕镇”的时候,镇子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慌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气氛 。包围在这种时代气氛里的一只小村庄已经被濛濛暮霭所吞噬,那么当黑沉沉的夜幕降落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自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