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仕途为何难以如愿 苏轼仕途不顺


苏东坡仕途为何难以如愿 苏轼仕途不顺

文章插图
说起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一直被后人所追捧 。苏东坡也有一颗想在仕途之路功成名就的心,但他的为官生涯却是命运多舛,期间曾多次遭贬,好不容易在宋徽宗时期大赦北还,却在途中病逝 。大家一直都在研究苏东坡的文学如何如何,却忽略了他的为官之道 。其实苏东坡也可以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只不过他没有因为名利放弃原则 。
苏东坡仕途为何难以如愿 苏轼仕途不顺

文章插图
一、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自古文人就注重品质的锻炼与修养的提升,这关系到高尚还是卑下,关系到个体的小我在社会上、历史上的地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苏轼(公元1036 -1101),字子曕,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与散文家,其词赋与书画造诣也颇高,是四川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进士,其父苏洵与其弟苏辙都是文名显世,一门“三苏”,皆为大家 。
宋神宗时,苏轼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被外放到杭州,历知密、徐、湖等州 。随后又被劾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
宋哲宗上台,又招回朝中,累迁翰林学士,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贬到地方任职,一贬再贬,发配到海南儋州 。
宋徽宗即位,慕其人品与才华,被赦免北归,病卒于常州,传世有《苏东坡集》等著作 。
苏轼二十二岁时随父苏洵以及弟弟苏辙赴京城礼部进士试 。
主考官是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一见苏轼的试卷《刑赏忠厚论》,惊讶高才,本想置为第一,又疑此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为避嫌取为第二名 。接下来复试《春秋》对义,苏轼还是拔得头筹 。
欧阳修感慨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 。”称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烂然,论议蜂出” 。
经欧阳修以及朝中重臣元老韩琦、富弼等重量级人物一致推荐,苏轼一举成功,名满京师,连宋仁宗都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与文章,宋仁宗“初读轼、辙(其弟苏辙)制策”大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欧阳修去世,苏轼无争议地成了文坛盟主,天下的文士皆倾慕之,著名词人秦观拜见苏轼后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
苏东坡仕途为何难以如愿 苏轼仕途不顺

文章插图
二、心系黎民百姓苏轼任地方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口碑,享有很高的声誉 。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调任到徐州,刚上任不久,黄河在澶渊的曹村决口,徐州地处下流,洪水奔临徐州城下,高两丈八尺,情况十分危急 。
苏轼挺身而出,指挥抗洪抢险 。当城墙就将坍塌,人心浮动,有钱的人争相出城避难,苏轼立刻制止,认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将出城的富户又劝了回来 。
为了抗洪,他亲赴军营,对带兵的将领说:“河将败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
感动了将领,带领军队加入修筑东南长堤的行列 。
暴雨一直下个不停,城墙几乎被淹没,苏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指挥吏民“分堵以守”,经过七十余天奋战,战胜了洪水,保全了一城百姓的生命财产 。当他离任,方圆百里的老百姓流着热泪赶来送行,父老“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苏轼也感动地哽咽,说出“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这该是怎样的大情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