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的典故出自哪里,成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抛砖引玉”的典故出自哪里,成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抛砖引玉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在我们的写作和日常交流当中是会经常用到这个成语的 。抛砖引玉的意思就是指将砖块抛出去,把玉石引回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是作品引出人家更好的意见与更好的作品 。
抛砖引玉的出处【“抛砖引玉”的典故出自哪里,成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 。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 。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 。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 。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 。“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 。“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 。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 。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 。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两军相持一个多月 。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 。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历史春秋网”的计谋 。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 。”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 。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 。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 。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 。”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 。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 。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 。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 。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 。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历史春秋网 。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 。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 。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
抛砖引玉的典故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 。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