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 你都了解吗


春节风俗 你都了解吗

文章插图
1、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
2、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3、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 。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 。”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 。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
4、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
5、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
6、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 。
7、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
8、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9、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