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荀彧的人是曹操吗?曹操为何杀荀文若?


逼死荀彧的人是曹操吗?曹操为何杀荀文若?

文章插图
说到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谋略家荀文若荀彧其实真的算里面的前几位的,而且一心想光复汉室,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荀彧投靠曹操就是为了汉室,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投靠导致最后竟然被赐死,其实有的人说是曹操的原因,但是其实怎么能只是单方面的原因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解析吧!
荀彧,字文若,出身名门(颍川四大家族中的荀氏家族),最早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在普通人看来,袁本初背景显赫,又能折节下士,待文若为上宾 。良禽择木而栖,荀彧这只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 。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219年),荀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弃袁绍,投曹操 。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荀彧的这个决定简直是胡扯 。袁绍的事业正值上升期,他兵不血刃地便从韩馥手上夺走了冀州,麾下聚集了一大堆名士才俊 。而此时的曹操,还没有经济独立,连一方诸侯也不是 。
但荀彧不这样认为,“绍终不能成事”,把自己的未来和整个荀家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峥嵘未露的曹操身上,他坚定的认为自己有辅佐君主的才华,但前提是遇到值得辅佐的明君 。
荀彧的到来可谓恰如其时,曹操大喜过望,为荀彧留下一生最高的评语:“吾之子房也 。”
子房我们都知道,他就是为刘邦开创四百年汉世的张良,曹操一句话既提升了荀彧的地位,也抒发了自己的宏伟志向——你荀彧是张子房,我曹某人也志在做高祖的霸业 。
实际上,荀彧对于曹操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张良对刘邦的意义 。
张良对于刘邦的帮助,只是凭借自己的奇谋韬略 。而荀彧是颍川氏族的领袖,在他的背后是荀、陈、钟、郭、辛等豪门大族 。在他的引荐下,人才入过江之鲫一样聚到了曹操的身边 。
《后汉书》中记录了由荀彧引荐的人才有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荀彧的眼光独到,举荐的人才很少变节,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曹魏的肱股之臣,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
可以说得到了荀彧一人,就得到了颍川士人的半壁江山 。
荀彧投靠曹操之后,在战略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 。曹操势力在中原之地,东南西北都有敌人,先打谁,后打谁都是有讲究的 。战略对了可以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战略错了则疲于奔命,损兵折将 。
在曹操和吕布在兖州对峙的时候,徐州的陶谦突然病重,曹操对徐州一直念念不忘,这时看到机会了,想要放弃兖州,转打徐州 。这时荀彧说兖州是根本,如果放弃兖州去争打徐州,多留兵少留兵都不合适,而徐州兵多粮多,一旦坚壁清野,一时半会打不下来,反而陷于困境 。这才是曹操放弃了徐州,专心解决掉吕布后,收复了兖州 。
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决裂,曹操兵力不足袁绍,加上粮草紧张,曹操打算放弃攻打袁绍,荀彧全曹操说:“公有四胜——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即荀彧从用人、谋略、军事、品德四个方面,论证曹操有四胜,必能战胜袁绍,这就是著名的“四胜论” 。曹操最终以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