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经传皆通之的传的意思 六艺经传皆通之中传什么意思( 二 )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 。
21、惑矣: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习:使……学习 。其:指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分逗 。
25、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不:通“否” 。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遗:丢弃,放弃 。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
28、百工:各种手艺 。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
30、族:类 。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 。谀:谄媚 。
34、复:恢复 。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
37、乃:竟,竟然 。
38、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难道,表反问 。欤:语气词,表感叹 。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的 。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
44、之徒:这类 。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
46、不必:不一定 。
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 。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
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
51、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嘉:赞许,嘉奖 。
52、贻(yí):赠送,赠予 。
《师说》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