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的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什么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的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苟的意思:如果 。整句的意思: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的礼制 。该句出自《商君书》中第一篇《更法》 。记叙了商鞅在秦孝公面前,与甘龙、杜挚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 。当时,商鞅针对甘龙、杜挚等人反对变法的议论,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 。他还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必须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的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更法》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於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於民 。语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孝公曰:善 。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於故习,学者溺於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
於是遂出垦草令 。
《更法》注释1、孝公:秦孝公 。姓赢,名渠梁,献公之子 。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为秦国国君 。在位期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和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 。平画,评议计划 。一说“平昼闲居”,即退朝之后的时间 。
2、甘龙、杜挚:秦国大臣 。大夫:此指职位较高的官吏 。御:侍奉 。
3、代立:继先君而立,即继承君位 。社稷:本为古代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后为国家的代称 。
4、错:通“措”:设置,施行 。
5、疑:犹豫不决 。功:功效 。
6、高人:高于一般人 。
7、独知:特别的睿智 。
8、语曰:通常说 。
9、乐成:乐享其成 。
10、郭偃(yan音演):春秋时晋献公臣,后帮助晋文公进行改革以图霸业 。
11、熟:仔细,反复 。
12、学者:此指不知变通的学究式的一类人 。溺:沉溺,淹没 。
13、三代、夏、商、周 。王(wang旺):作动词,即成就王业,称王于天下 。五霸:春秋时称霸于一时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