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生猪产能“塌陷”事件耐人寻味并需要深刻反思


此次生猪产能“塌陷”事件耐人寻味并需要深刻反思

文章插图
此次生猪产能的骤减究其原因我们自然会说是非洲猪瘟疫情使然,但事实上并不仅限于这个原因 。此次猪价在仅仅大半年时间最高上涨140%左右,其实是非洲猪瘟、地方扩大化实行环保禁限养政策和“猪周期”魔咒共振的使然 。
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我们不必多说,但是环保政策实行的偏颇其实早有预兆 。
【此次生猪产能“塌陷”事件耐人寻味并需要深刻反思】《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把总量目标、规模化发展水平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摆在同等重大的位置,提出到2020年猪肉产量在2015年末基础上稳定略增,目标是5760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75% 。
随后,史上最严环保法出现,一场环保风暴刮起来了 。
环保风暴之下,一刀切现象出现,一些地方滋生出“只想吃肉、不想养猪”的“私心”,很多地方淡化了“生猪自给率”的责任意识,抓环保之余,并未担负起保障菜篮子的责任 。
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国猪肉产量分别为5426万吨、5452万吨、5404万吨,对比于2015年的5645万吨,已下了200万吨的“台阶”,其实这个时候预警信号已出,只是我们两耳不闻而已 。
所以除了非洲猪瘟疫情之外,生猪产能降幅如此之大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在环保整治力度加大的同时,规模化发展却没有跟上 。当小散养殖户清退之后,符合环保要求的规模养殖应却没有递补上来,由于土地、选址、环保等各种原因,猪场往往“胎死腹中”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冷,此轮猪价的暴涨暴跌是经验更是教训,任何时刻都应该把稳定生产放在首要位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