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人生观,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的人生观

鲁迅的人生观,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插图
鲁迅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 , 二要温饱 , 三要发展 。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
解释: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 。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先生是一个直率的、随和、慈祥、宽厚、幽默、风趣、可亲、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 , 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他还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性格刚强、正义、富有民族气节、忧国忧民、不贪图荣华富贵、乐观的人 。
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一个寂寞的、孤独的、哀伤的、富有才情的文人一个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有气节的人 。
鲁迅的人生观,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一、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
鲁迅的勤奋,我想不用我细说大家都是很明白的 。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
鲁迅写作的勤奋也是出了名的 。为了工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 点燃一支烟便又来了工作激情 。
二、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
小时候的鲁迅就十分的要强,事事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 。鲁迅成年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强 , 从他的文章中 , 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在鲁迅病重期间,他写个一篇关于自己身后事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说,“让他们记恨去,我一个都不原谅!”这句话就是鲁迅刚强性格的绝好体现 。
三、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
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败落 。深深的影响着鲁迅 。为了追寻人生的价值 , 鲁迅到日本去留学,民族的耻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决定弃医从文,也许是上天注定,也许是性格使然 。从文的鲁迅找到了改变人们灵魂的武器 , 也使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
四、鲁迅是一个寂寞的、孤独的、哀伤的、富有才情的文人 。在鲁迅的《故乡》中 , 我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一个失意忧伤的文人的存在 。作者说要找一种全新的生活,要走一条没有路的路 。这是多么忧伤的希冀?。÷逞傅募拍⒐露馈恕⒃谒纳⑽摹⒃游闹卸加谐浞值奶逑?。
五、鲁迅是一个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有气节的人 。
纵观鲁迅的一生 , 是孤独寂寞的一生 。鲁迅的辉煌从1919年算起,到1936年去世总共就十几年的时间 。鲁迅的大半生是在漂泊、孤独中渡过的 。另外,鲁迅的婚姻也不是很幸福 。有时候他就是一个苦行僧 , 肉体在精神的支配下默默的服着苦役 。
鲁迅在物质生活上实在没法与胡适相比 。其实,鲁迅并不是没有享受荣华富贵的能力 。只是,鲁迅是一个精神独立的文人 。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向人卑躬屈膝 。这一点 , 鲁迅就像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参考资料:
鲁迅的人生给你什么启示生存:人要活下来,没有恐怖的威胁.
温饱:人得吃包穿暖,但不需要奢侈.
发展:社会和人都要向更高级的层次进化.
鲁迅的人生选择是什么鲁迅人生选择是:弃医从文 。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 , 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 , 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 , 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是 , 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 , 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 , 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
简介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 , 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
【鲁迅的人生观,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