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登飞来峰》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 , 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 , 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 ,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 , 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 , 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 , 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 , 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 , 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 , 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 , 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 , 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 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登飞来峰》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 , 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
赏析: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 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作者王安石对社会的主要影响力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 , 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 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 , 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
登飞来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 。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 。
望岳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思想情感 。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 , 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 , 体势雄浑 。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 ,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望岳》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 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 ,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 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