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要穷尽一生去恢复周礼

孔子为何要穷尽一生去恢复周礼

孔子为何要穷尽一生去恢复周礼

文章插图
孔子 , 作为华夏历史上的大立法者,他对周礼的推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是蕴含着极深的意图 。
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看,周礼 , 就是周代王官里的礼仪制度,据说是周公所设计 。周礼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讲礼貌”、“懂规矩”,周礼的本质是政治制度,它包含着周代天子诸侯士大夫一系的宗法和祭祀制度、统治天下的分封制度,等等 。换言之,周礼是周代的“宪法”,是维系周代政治社会秩序的根本法度 。周礼维系的不是表面上的那些人的行为举止,而是一整套治理天下的规则 。
这套规则体现的是一种既有稳定的
你如何理解孔子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克己复礼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 , 也就是人生正途 。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 。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但仔细分辨,问题就来了: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至于必须克制吗?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来,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 。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在此,“克己复礼”不是分两半说的,而是要合起来看,一气呵成 。我认为“克”做“能够”讲,“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 , “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 。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 , 也就是人生正途 。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
若“克”只是“克制”,“克己”说明自己有问题才需要克制;“复礼”则代表“礼”是善的 , “己”是偏恶的 。“己”与“礼”对立,这就很接近荀子的“性恶论”了 。如果人性是恶的,孔子还能够说出“我欲仁 , 斯仁至矣”这样的话吗?所以,“克”为“能够做主”,显示自我向善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地安排人生,这才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 。
有人怀疑,“克”可以作“能够”讲吗?当然可以 。《大学》里有“克明峻德”这样的话,意思是“能够去昭明自己高尚的德行” 。《论语》里类似的用法也出现好几次,譬如“恭己正南面” , “行己有耻” , “己”都放在第二个字 , 克己、恭己、行己是类似句法 。因此,“克己复礼”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因为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不可或缺的,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的意思 。
后面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前有“克己”,后有“由己” , 更显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我自己自觉自愿去行善 , 去做该做的事,不是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别的考虑,这样才有所谓的道德价值 。
接着,颜渊又请教有没有具体的做法,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古人对“四勿”很重视 , 许多古代图画以四只猴子做代表,第一只猴子把眼睛蒙起来,“非礼勿视”;第二只把耳朵遮起来 , “非礼勿听”;第三只把口遮起来 , “非礼勿言”;第四只把手放后面或放在前面抱拳,“非礼勿动” 。“四勿”做到了 , 你就可以慢慢靠着自己内心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地走上实践礼的人生正路 。
查看全文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众所周知 ,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即以周代之“礼”来对治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 。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孔子为何要穷尽一生去恢复周礼】当然不是 。
为什么?
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优点与不足,也就是说,孔子所推崇的周代之“礼”同样有许多不足之处,同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也并非全是礼崩乐坏的局面,甚至可以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春秋时期反而是百家争鸣,哲人辈出的时代,即最好的时代 。
当然,对于身处于时代当中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有这样的体验 。
换句话说 , 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在挑毛病 。
因此 , 在春秋时代,孔子也可以算是一个挑时代毛病的人 。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挑当时的毛病呢?
其实喜欢挑毛病的人,不外乎有两种 , 一是自己受到这个时代的压制,如孔子本人就曾说过“吾少也贱 , 故多能鄙事” ,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满意自己的处境 。二是有自己的主张,而孔子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讲当时“礼崩乐坏”,需要恢复周礼 。
但是《论语》中,我们发现孔子直接提到周礼的地方并不多,反而提到自己的“礼”更多一些,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可见,孔子所讲的礼并不一定是周礼 。
换句话说,孔子所讲的礼,不过是借用周礼的外壳来诠释自己的礼,即自己的心中的理想社会与政治主张 。
那么,孔子本人为什么不直接推广自己的“礼”,而绕了一大弯再来诠释自己的理想呢?
其实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即:
一、他需要借用“周礼”在当时的合法性
我们知道,春秋诸国其实都是周朝分封的 , 周礼至少在名义上具有合法性 。
因此,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 本质上,就是树立了一面旗帜,不但具有合法性 , 而且当时各国对于周礼也并不陌生 , 容易得到人们的接受 。
而这正是孔子借“周礼”外壳的主要原因之一 。
二、从周朝到孔子,中间隔有500多年,有很多的解释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讲,距离一个时代越久 , 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就会越是模糊,越是模糊也就会有更大的解读空间 。
但是,如果这种距离又太过久远,又难以让人接受 。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选择借用“周礼”来诠释自己的理想 。
三、孔子当时人微言轻,需要借助“周礼”影响力
就孔子个人而言,他虽然是贵族身份,但其家族传到他这一代,早已没落 。
而他自己也知道人微言轻,他所提出的社会体制或者理想,无论多么美好与合理,都很难得到认可 。
因此,他只好借“周礼”的旗号来诠释自己的理解 。
当然,他这一做法,后世之人多有运用 , 如清末的康有为,就借用孔子来诠释自己的思想 。
所以,综上所述的三个内容 , 其实正是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以及强调当时礼崩乐坏的真正原因 。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