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插图
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敌 , 以及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一己荣辱为念的高尚品德的人 。
从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聪明;从渑池之会中可以看出来蔺相如的勇敢;从负荆请罪中可以看出来蔺相如的大度;从其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处事方式可以看出来蔺相如的机智 。
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梦抑父?。” 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 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 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 , 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 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 可见他宽宏大量 。
廉颇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 就靠一张嘴 ,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 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
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1、蔺相如是一个冷静自信、分析周详、勇敢、机智、临危不乱、随机应变、胸襟广阔、爱国的人 。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
2、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 。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 , 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成语蔺相如是个冷静自信、分析周详、勇敢、机智、临危不乱、随机应变、胸襟广阔、爱国的人 。
以上的在《廉颇蔺相如传》的“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环节集中体现出来 。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 。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 。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 。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 , 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 。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 。其中 , 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 , 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 , 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 。此后,廉颇率军征战 , 守必固 , 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 。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 。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 。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 。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 。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 , 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 , 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 , 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 。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 , 扩大疆土的大功 , 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 。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 。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 。有时 , 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 。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 。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 。”廉颇听后 , 深受感动 , 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 , 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 。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 。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 。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 。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 , 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 。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 , 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 , 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 。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 , 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 。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 , 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 。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 。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 , 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 。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 。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 。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 。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 。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 , 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 。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 , 撤换了许多军官 。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 。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 。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 , 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 , 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 。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 。他将全军分为两路 , 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 , 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 。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 , 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 。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 。燕军主帅被斩 , 惊慌溃退 。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 , 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 , 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 。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 , 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 。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 , 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 。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 , 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 。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 。廉颇很是感慨 , 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 。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 , 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 。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 , 赵孝成王卒 , 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 。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 , 攻打乐乘 , 乐乘逃走 。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 , 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 。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 , 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 , 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 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 。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 , 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 。”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 , 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 。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 。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 。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 , 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
点评: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 。为人亦襟怀担白,敢于知错就改 。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 , 实为赵国存亡所系 。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
【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