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是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是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是

文章插图
晶体管 。国外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生存期大约是1957-1964年 。其软件开始使用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algol等 。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1967年制成 , 运算速度为每秒五万次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企业管理等领域 。
1956年,国家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 科研人员开始对计算机技术快速地消化吸收 。国营738厂用时8个月 , 完成了第一部计算机的制造工作 。
1958年8月1日,这部计算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虽然起初该机的运算速度仅有每秒30次,但它也成为中国计算技术这门学科建立的标志 。
103机研制成功后一年多 , 104机问世,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万次 。1964年,第一部由中国完全自主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5万次 。随后中国计算机的研发不断加速和升级,并创造着更多的第一 。
1973年,中国第一部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 。紧接着1983年,中国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问世,它将中国带入了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 。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采用的主要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是电子管 。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并于次日正式对外公布 。


ENIAC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 。
埃尼阿克包含了17468根电子管,7200根晶体二极管,1500 个中转 , 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组成该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原件是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第一代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 。
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它采用的主要电子器件是电子管
电子管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 。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 。
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 , 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
第一代计算机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第一代:主存储器采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 。
第二代: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 。
第一代是从 1946 年到 50 年代末,其主要特征是:主机采用电子管器件 , 主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 , 软件技术采用机器语言和符号语言编程,所研制的都是单机系统 。
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数字计算机,大约是1957-1964年 ,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 , 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代计算机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 。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