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

文章插图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是只今惟有鹧鸪飞 。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出自唐朝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宫女如花满春殿的下一句是什么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是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作者: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 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

文章插图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越中览古》,全诗原文如下: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白话文释义: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 , 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


宫女如花满春殿下一句

文章插图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手法
于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一首小诗《越中览古》 。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
这一句是说越王勾践大破吴国,得胜而归 。首先便交代了古时在越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越中即是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

我们说说勾践破吴的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 , 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吴 。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 而越中就是曾经的辉煌之地 。
而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 , 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
这句讲的是跟随勾践的壮士健儿们,也是个个衣锦还乡 。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 , 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 。

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 。果然 , 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 , 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李白这样用词也是为了给后文做对比和铺垫,也暗示了物是人非的哲理 。

曾经的宫殿上,三千宫女个个如花似玉 , 像是满堂盛开的春花烂漫 。

这句说的是越王的宫中很是繁华,宫女们歌舞升平,宫殿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洋溢着祥和和喜庆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 。

这句诗有着两重典故,可谓一语双关:
第一重是,昔日 , 吴败越后 , 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 。

第二重是越王打败吴王之后,越王看到自己的成功,满朝文武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祥和喜庆的氛围 , 自己也逐渐忘记了曾经是怎样打败吴王的,于是乎步入了吴王的后尘 。

有人会问,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 , 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 。

为何越王会这样,得意之后便忘记了居安思危的哲理,这也是李白所感慨的 。整个诗的第二三句都在层层递进,把越王的凯旋之后的所作所为都表现地生动形象,且用词简单易懂 , 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词语 。

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 。

如今呢,不仅宫女们已经香消玉殒,就连政权的象征,曾以为会与天同寿的越王宫殿也成为了一片废墟 。
几百年之后 , 这片荒野上 , 只有鹧鸪飞来飞去,带来一点小小的生命气息 。

这句笔锋是一个急转,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 , 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 , 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 , 就显得格外有力量 , 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

是?。?人生无常,历史上的风起云涌仿佛一幕幕在李白眼前闪过,看着如今的断壁残垣,感慨曾经这里也辉煌过 。就如著名《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 。

返看人生之中亦是存在着许多物是人非以及物非人非 , 感慨和思考之后还得笑看未来 。
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没有定论 , 许多事物都是盛衰无常的,所以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属常态,无论何时何地 , 我们都要笑看人生,敬畏人生,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旷达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 物非人非之后,初心依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