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由来,倒大袖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旗袍的由来【旗袍的由来,倒大袖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旗袍的由来,倒大袖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文章插图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 , 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
倒大袖旗袍的由来和历史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这种“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 为时髦而纷纷效仿 。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 , 袖短露时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 。裙为套 穿式,初尚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 。?当“文?明新装”异军突起之时,旧式的袄裙、袄裤也层出不穷地变换着小花样 。衣领降低高度 , 让颈项露出 来 。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 。短袄的下摆时圆时尖,或是六角形,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逗性的长而宽的浅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 穗 。清式的马面裙慢慢简化 , 榴裥越来越少,乃至消失 , 后连马面裙本身也踪影全无 。旧的服饰消失,新的形式产生 。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旗袍诞生 。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上海旗袍时尚的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 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 。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初的款式 。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 , 具有清教徒的风 格 。”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 的象征 。是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 。中的旗袍 , 已略显腰身 , 长至小腿肚,倒?大袖 。1924年秋,末代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 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 。

20年代未,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 倒大袖,但袖口变?。?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 。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 , 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 。20年代的中式女装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包括旗袍 。倒大袖在旗女的袍中有,汉女的衫 袄也时兴过一段时期,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