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用料:凉糕粉40克、红糖汁适量 。
做法:
1、凉糕粉加温水搅拌均匀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2、清水煮沸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3、取一勺倒入凉糕粉中搅拌均匀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4、将凉糕粉倒入沸水中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5、搅拌至冒泡粘稠后关火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6、倒入碗中静置两小时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7、脱模浇上红糖汁即可 。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符”挂在家中避邪,祈福保平安去野外拔“艾”(爱)草,洗爱水,防止虫咬端午节前10天街市上卖棕叶、马莲、糖稀,玫瑰,鸡鱼肉类外,街巷边还摆摊设点,专卖五色线,五色腊光纸(符条)符块(用五色纸编织的马、青蛙)、剪纸鸡,以及格式荷包、香囊,五光十色 , 美不胜收 。此外成把的艾草、地椒也到处可见 。节前一天(微博),家门、院门上悬艾符、剪纸鸡 , 以避邪 。各家煮艾水沐浴以避毒虫 。同时制作凉糕、粽子、麻团(糯米团包馅滚芝麻(微博)),并相互馈赠亲友,邻里 。
北京西贝十大招牌菜1、西贝面筋:
开胃必点菜,凉皮面筋配上黄瓜香菜再点缀上红色的辣酱,不仅颜值在线,味道也让你流连忘返
2、番茄浇汁莜面:
西贝莜面村莜面的代表 , 番茄味和劲道的莜面完美融合,非常入味!两次进入联合国,吃莜面的首选
3、蒙古奶酪饼:
很受欢迎的一道菜,撕开后一股奶香味扑面而来,奶酪很足拉丝很漂亮,但出奇的一点也不腻!外脆里香,真心推荐
4、黄米凉糕:
喜欢甜食的小伙伴们看这里!软香的糯米盖上黄米,中间再夹杂着蔓越莓、葡萄干,每一块都酸酸甜甜,咬一口就停不下来
5、烧羊棒:
很硬的一道菜!羊棒烤的外焦里嫩而且多汁 。每一口都会被羊肉塞得满满的
6、肉夹馍:
西北面食的经典,西贝莜面村的肉夹馍更加美味 。外皮酥脆且比较薄 , 纯瘦肉馅料但不会感觉柴而且量很足
7、莜面窝窝:
是山西的传统面食,西贝开放式的厨房,即可赏阅到师傅在现场进行手工制作 。选用优质莜麦制作的面食即为莜面,莜麦的营养价值是普通面食的好几倍,而其最经典的做法则是莜面窝窝 。
8、油泼香椿莜面:
【山西大同端午习俗,山西凉糕的家常做法】在传统莜面窝窝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春季最适宜的香椿 。香椿是春天才上市的的香椿树的嫩芽,新鲜香椿色系为红绿相间,质感鲜嫩无筋,香味浓郁 。
9、鲜椒脆羊肚:
脆爽的羊肚,有着微麻微辣的味道 。
10、葱油豆腐:
鲜嫩的豆腐蘸着葱油汁,会更入味哟
寒食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寒食节【寒食节的由来】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 ,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 ,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 , 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 。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 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 。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 。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 , 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 。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 , 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 , 复为欢乐 。坐对松槚,曾无戚容 。既玷风猷 , 并宜禁断 。”(《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 。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 。所以 , 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 , 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 , 并定为常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 。士庶有不合庙享 , 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 。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 。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 。仍编入礼典 , 永为例程 。(《唐会要》卷二三)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 , 白身人决一顿 。”(《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 , 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 。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 , 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 。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 , 凡假七日 。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 , 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 。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 , 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 , 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 , 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 , 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三国时期 , 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 , “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 , 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 , 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 , 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 , 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