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翻译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翻译( 二 )


我顺着牛身天然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刀刀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去;牛体中经络筋骨纠结的容易碍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绕开走而从未碰到过,何况那些巨大的牛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用蛮力硬割的结果;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硬砍把刀砍断的 。
我手头这把刀都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宽宽绰绰的地方运起刀刃来还有很多余地呢 。
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还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点,慢慢动手,运在刀上的力气很轻很小 。最后哗啦一声,整条牛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然后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 。”
公文轩看见右师,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上天让我只生有一只脚,按照一般人的样子,老天是要给我两只脚的 。因此可知是老天有意让我长一只脚的,不是人为造成的 。”
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 。在笼子里精神虽然很饱满,但并不快乐 。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三声就走了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回答说:“当然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当然可以 。一开始我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现在我不这样看了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 。那些在哭丧的人,一定有不想吊唁却要来吊唁,不想痛哭而痛哭的情况 。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 。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永远不会有熄灭的时候 。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翻译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翻译

文章插图
《养生主》赏析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论述以“无己”顺应自然,藏锋慎用,警惕地在夹缝中求自在宽绰,避免被残酷专制统治毁灭;强调“不失己(不自丧)”,保全本性,提高精神境界,延续精神生命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 。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