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饥示子聿翻译 朝饥示子聿的翻译


朝饥示子聿翻译 朝饥示子聿的翻译

文章插图
朝饥示子聿翻译:住在依山伴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 。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 。如今,他希望儿子也继承他的思想和精神 。
朝饥示子聿翻译 朝饥示子聿的翻译

文章插图
《朝饥示子聿》原文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
《朝饥示子聿》注释1、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
2、茅茨(cí):茅屋 。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
【朝饥示子聿翻译 朝饥示子聿的翻译】3、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
4、外物不移:不为外界的事物动摇 。
5、未为诗:不是诗,这里是说不是好诗 。
6、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 。旧时的文人常用来称颂本朝 。
7、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比喻刚直不屈 。
8、衣钵(bō):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弟子的袈裟(衣)和食器(钵),后来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
《朝饥示子聿》赏析《朝饥示子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首联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窘迫的情况 。深山中,云雾笼罩着一处低矮的茅屋,一弯溪水从茅屋旁流过 。清晨,诗人早早地起来,饥肠辘辘,饿着肚子读书 。因为时常忍饥挨饿,已经成了习惯也没什么 。读着读着,想到自己努力奋斗的一生,觉得有许多话要对儿子说 。
颔联和颈联就是告诫儿子的话: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才是真正的求学 。那些志趣不高的庸俗者所喜爱的诗,算不上真正的好诗 。只要认真攻读,书读多了,自然能辨出好坏来 。
“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 。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
尾联是说,作者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但是,“我”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 。“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学问传授给你啊!
朝饥示子聿翻译 朝饥示子聿的翻译

文章插图
《朝饥示子聿》创作背景陆游晚年在山村隐居的生活,基本上恬淡闲适 。但也有一些写到生活有时困苦,甚至吃不饱饭,比如这首《朝饥示子聿》 。
陆游有六个儿子,基本都在外地做一些小官 。这个子聿应该是他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儿子 。山村生活,子聿陪伴他的时间也最长 。他们养鸡养猪,种蔬菜,甚至下地耕作 。晚上一起看书学习 。由此,作者作此诗 。
《朝饥示子聿》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任历官枢密院编修兼类圣政所检讨、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 。
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离蜀东归,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职 。终因坚持抗金 。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 。居故乡山阴二十余年 。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 。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