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历史 北海历史天气


北海历史 北海历史天气

文章插图
广西北海市的“北海”一名来自其海城区地角镇的同名渔村“北海村”,由于此地最早开发人群都是疍家渔民,他们长年集中居住在靠近避风港的村落 , 该避风港面向北面海域(北海市是个半岛),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 。
“朝沧梧而夕北海”,北海的名字很早就有了,北海地名的形成 , 定位于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设“北海镇标”作为“北海”地名的称谓 。由于此种说法转述频繁、引证广泛 , 因此成为一个定例 。据文史资料记载,“北海”一词可追溯至宋朝甚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北海”更多的是被外国人所称呼 。1965年6月,北海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


北海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1.形成村落
北海的地名最早见于明代传记《万历武功录》,记载了一场发生在万历七年(1579年)郁林酋长联合北海酋长发起的起义运动 。北海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村落”北海村“ 。当时土瘠民贫,人们聚族而居,大者不过数十家,小的仅数家 。村庄建筑形态以土墙竹瓦或茅草屋为主 。北海古谚曰:”人穷住竹瓦,竹瓦住穷人“ 。此外,有疍家人在外沙内港避风 。
2.形成交易点
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陆地上的村落依然是土墙竹瓦为主 。外沙已经成为水上居民固定的泊船之处,也有疍家人在外沙建起高脚屋 , 以长木为桩,棚建桩上,故人称疍家棚 。疍家人需要粮食和淡水,陆上的人需要海鱼为食,渐形成简单的交易场所 。
3.形成商港雏形
清朝道光中期(1830—1840年),形成为渔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品的简单集市 。此后,逐渐形成商港雏形 。沙脊街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被称为北海第一街 。它的建因是因为人们选择海边隆起的沙堤进行贸易而逐渐成型 。沙脊街由西向东,石条铺路 , 街面2米宽 。临街房屋有统一的屋檐、马头墙和木板门墙,是岭南地区小镇的典型商铺建筑 。北海就以海边沙滩地带的商业街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商业区 。


4.形成西南大通道的出口
清朝道光末年、咸丰初年西江航道农民起义不断,广西、云贵的往来货物改由北海进出,北海获得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发展契机 , 迅速成长为西南大通道的出口 。逐步形成了升平、东泰、东华、东安、大兴、西靖等街道 。
北海的发展得到了合浦政府的重视,认为必须加强对北海商埠的治安和管理 。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 , 将设于南康的珠场巡检司移驻北海,坐镇包括南万、高德、独树根、地角在内的二十多个村落 。北海首次成为次县级行政机构驻所之地 。这标志着北海从聚居点及简易市场转变为城市 。
5.形成通商口岸
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口岸 。1877年4月2日北海成立海关,正式开埠 。英国人吉德任税务司 。同年 , 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 。此后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国家也先后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或领事代理处 。交汇、医院等机构也在北海建立起来 。
进入民国后 , 北海迎来了规模扩大、地位提升的关键时期:1926年3月16日正式成立北海市政筹备处 , 由合浦管辖变为直属广东省管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