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注释 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注释 沙丘城下寄杜甫

文章插图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 , 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 。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 , 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 , 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 。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 , 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 , 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 。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 , 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 。这样的构思 , 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 , 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 。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 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
【沙丘城下寄杜甫注释 沙丘城下寄杜甫】汶水 , 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