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传奇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


花木兰的传奇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故事【花木兰的传奇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
我们现在说的“木兰”,通常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 。然而,《木兰诗》里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并没有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二字做了最简单不过的描述 。其中,关于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贯、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 。《木兰诗》里的“木兰”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兰,或是名字叫木兰,还是其他什么称谓呢?而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古今乐录》里“木兰不知名”的记载来看,民歌中最初传唱的“木兰”,不过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 。既然连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兰”的真实身份,那么,后世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是从何而来的?“木兰”究竟姓什么呢?
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源于对木兰的深切爱戴,历朝历代或赋诗吟咏、或撰文立传、或作史实考证来赞美木兰,文人墨客在《木兰诗》的基础上,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不断地进行润色、加工和改造,以至于在民歌本身流传的过程当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近似《木兰诗》的“仿作”,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种种“差异”,也便形成了历代关于木兰姓氏的诸多争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
木兰姓“花”,此说始于明代 。明末文学家徐渭在杂剧《四声猿》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戏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作品中,徐渭不仅将木兰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连家庭成员的情况也介绍得非常详尽,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当户理红妆”的阿姊称为花木莲,“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则叫花雄 。由于史料上缺乏相应的佐证,“花”姓木兰显然是徐渭“改编”而来的 。给木兰取“花”姓,为的是突出戏剧中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这一观点在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得到了证实:“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 。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 。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 。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平剧、川剧等20多种,特别是豫剧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
再说“朱”姓木兰 。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 。”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 。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上,山上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 。据《黄陂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山北双龙镇千户长朱异得一女,十八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载……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北 。”明代焦绂在《焦氏笔乘》中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 。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