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民最常见的瓜子是什么?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


明代人民最常见的瓜子是什么?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

文章插图
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在清代民国愈演愈烈,现在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必备零食之一,现在市面上多是葵花籽和西瓜子,那么明代人民最常见的瓜子是什么?下面小编带来介绍 。
明代人民最常见的瓜子是什么?正确答案:西瓜子
解析: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中第一次出现了幽州土产“瓜子”;
元代的《王祯农书》记载道,“(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到了晚明,嗑瓜子登上大雅之堂,成了皇家活动,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清代初年,瓜子的街头地位已经堪比今天的奶茶,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中就有“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 。19世纪中叶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甚至在《中华帝国纪行》中说,“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买不到西瓜子 。”
至于葵花籽大量取代西瓜籽,就是民国之后的事了 。 问题来了 。现在的西瓜要么“小籽”、要么无籽,那么大板瓜子又是从何而来?这还要归功于农业育种 。为了获得更大更饱满的瓜子,在农人的引导下,西瓜走上了分化之路:一些愈发爽脆甘甜,另一些则始终绵软寡淡,瓜瓤被种子抢尽风头,连名字也从“西瓜”变成了“籽瓜” 。清朝光绪年间,籽瓜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乡土志中,得到的描述也大同小异,“味淡”、“瓤不堪食”、“子大而多”、“专取其子”……由于一切为种子服务,籽瓜瓤的口感和味道完全无法与水果店里的嫡亲们相比,但绵软清淡的特性也让它成为了另一种风景
相关阅读:嗑瓜子的发展史
中国人精于饮食,喜食瓜子,可能源于节俭的理念,而后逐渐深入到饮食文化层面,成了一种习俗 。嗑瓜子的习俗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单是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的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形象地说法叫“猫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 。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
就笔者所见,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 。之后,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则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中国人喜食瓜子的传统始于何时?此事尚不可知,但确定的是,明清时已经非常流行了 。
【明代人民最常见的瓜子是什么?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
康熙年间文昭的《紫幢轩诗集》中有诗《年夜》:“侧侧春寒轻似水,红灯满院揺阶所,漏深车马各还家,通夜沿街卖瓜子 。”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了北京的元旦:“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乾隆帝在新年之际,在园(圆明园)内设有买卖街,依照市井商肆形式,设有古玩店、估衣店、酒肆、茶肆等,甚至连携小篮卖瓜子的都有” 。
文学作品根植于现实 。红楼梦》、《孽海花》等明清小说中都有卖瓜子、嗑瓜子的情节 。
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挂枝儿》有《赠瓜子》一曲:“瓜仁儿本不是个希奇货,汗巾儿包裹了送与我亲哥 。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 。礼轻人意重,好物不须多 。多拜上我亲哥也,休要忘了我 。”冯梦龙点评:“首句旧云‘瓜仁儿本是个清奇货’,甚无谓,且与礼轻意重不合 。今云‘本不是个希奇货’,妙甚 。”清中前期“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到了清末,“瓜子,岁获约一万五千余斤,除土人用营销潦河口汉口无大宗”,可见瓜子消费量不可小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