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干政是怎么回事,外戚干政是什么意思?


外戚干政是怎么回事,外戚干政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汉朝外戚从汉朝初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时,外戚就是一个让汉朝历代皇帝头疼的问题 。
 
当年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而吕后的娘家为汉高祖更是出了不少力;在汉朝初期,因为是刚刚建国,所以各方势力并不稳定 。虽然汉高祖已经称帝,可是仍旧有不少人想要把汉高祖拉下马,而朝中更是人手不足 。
所以,在这内忧外患的时期;于情于理,汉高祖都不能处置吕后的娘家 。而之后,等到朝局稳定下来了,吕家这棵大树的根,也已经陷入地低不能轻易拔出来了 。
否则,青则伤筋动骨;重则难保逼反了吕家,使刚刚稳定下来的汉朝再次动摇 。自然,出了如汉高祖的外戚,吕后娘家这般让人头疼的存在;便也有助皇帝平定天下事的能臣 。
例如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与外甥——卫青,霍去病 。卫青与霍去病甥舅二人乃是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 。
这甥舅二人为汉朝抗击匈奴立下了悍马功劳,因为二人位高权重,曾有人劝过卫青养士,以夺得好名声 。然而卫青却断然拒绝,而道;为人臣子,只要忠于皇帝,恪守利益便可,何必去图个好名声!而外甥霍去病更是因为拒绝赏赐,说出可匈奴不灭和以为家的千古名言 。
由此也可见,外戚虽然令掌权者头疼无比;但其中却也不乏忠勇之士 。虽然有如吕家那般的干涉朝堂,却也有卫家这般为皇帝近忠之人 。
外戚干政外戚干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叫历朝历代的皇帝头疼不以的一个问题 。
 
外戚都是皇后、皇帝妃嫔的娘家,或者太后的母家;这些人虽然与皇室子弟并不是同一个姓,但也确确实实的是皇帝的亲戚,是皇室的人 。他们位高权重,往往喜欢拥立年纪尚小的孩子当上皇帝,而后真正的大权则由这些外戚掌握 。
外戚干涉政事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而在汉朝时期尤为激烈 。从汉初,吕家开始便层出不穷 。然而这历朝历代,最为成功的外戚干政,变要当属武家,武曌了 。从入宫选秀开始,武曌一步步的走向了皇后之位,然后是太后,最后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官方承认,并且拥有实权的女帝 。虽然最后武曌被逼退位,而武家也下场凄惨 。
可武家算是历史上极为成功的一次外戚干政的例子了,他们不但成功的干预了唐朝的整治,甚至取而代之的使武曌成为了皇帝;把李家的天下变为了武家的天下 。除了唐朝的武家,还有为我们所熟知的清朝的慈禧太后 。在清朝时后宫便不得干政,然而仍旧有许多妃嫔干涉政务,慈禧便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 。慈禧的权利欲望极为强盛,从同治年间,慈禧便开始垂帘听政;清朝的大权,全部都落在了慈禧的手上 。
皇权在古代那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而外戚;虽然是外,可也占了个戚字,自然不会对权利无动于衷 。所以历朝历代,虽然每个皇帝都对这种事头疼无比,甚至到后来还出现了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也还是屡禁不止 。
外戚世家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里有一段记述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五代汉朝皇帝后宫嫔妃以及皇后亲眷为主的亲族兴盛衰败的过程 。这一段记载被后世称为外戚世家 。
 
司马迁本人认为,外戚掌权的大与小都是对国家统治和政权有很大影响的,并生动形象的以夏、商、周、来做示例,希望后世之人能够吸取教训,不要在这上面犯下错误 。
提起吕雉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人其手段和能力也是少有人能与之匹敌的 ,她临朝听政,代替皇帝发号施令,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排斥外族,使吕氏一族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壮大,她将朝廷中一干重要大臣的职位全都换成自己本家之人,导致外戚世家开始有了先例,以韩信为开始诛杀其他有功的王侯将相,加以巩固自己的权利,后来虽下令废除挟书令,恢复旧典,死后亦是大赦天下,但是终究无法掩盖其做下的一干恶行,更是对戚夫人施以毒手,将其做为“人彘”,惨不忍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