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妊娠毒血症的防治措施

母牛妊娠毒血症又称肥胖母牛综合症、奶牛脂肪肝病 。本病是由于干奶期母牛采食过多精料造成过度肥胖的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以食欲废绝,渐进性消瘦,伴发酮病、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和乳房炎等为主征 。剖检可见严重的脂肪肝和肝、肾脂肪变性 。
一、病因 。⑴干奶期母牛的饲养失误,如日粮调配中优质精料和糟粕类饲料比例过大,饲喂量也过多;⑵奶牛混群饲养,常将干奶期母牛群与泌乳期母牛群合群饲养,甚至有的不了解干奶期母牛群的饲喂特点,单纯加料催奶,以膘促奶,致使干奶牛出现了以料催膘的现象 。
二、临床症状 。⑴急性: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废绝,瘤胃蠕动微弱,奶产量减少或无奶 。可视黏膜黄疸,体温升高达39.5-40℃以上,步态不稳,目光凝视,对外界反应不敏感 。伴发胃肠炎症状,如排泄黑色、泥状、恶臭粪便 。多在病后2-3天内卧地不起而死亡 。⑵慢性:在分娩后3天内发病,多伴发产后疾病,如呈现酮病症状,常发呻吟,磨牙,兴奋不安,抬头望天或颈肌抽搐 ,呼出气和汗液带有丙酮气味,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后躯不全麻痹,嗜睡等 。食欲减退乃至废绝,泌乳性能大大降低 。粪便量少干硬,或排泄软稀下痢粪便 。尿液偏酸,尿酮反应强阳性 。消瘦明显 。有的伴发产后瘫痪,被迫横卧地上,其躺卧姿势以头屈曲放置于肩胛部,呈昏睡状 。有的伴发乳房炎、乳房肿胀,乳汁稀薄呈黄色汤样或脓样 。子宫弛缓,胎衣不下,产道内蓄积多量褐色、腐臭味恶露 。
三、病理变化 。病牛皮下组织及脂肪组织呈黄色,腹腔尤其是结肠圆盘的肠系膜和肾周围的脂肪组织中,蓄积大量脂肪并形成脂肪块 。肝脏容积增大、质脆,呈土黄色,切面外翻呈油状 。切取小块肝组织置于盛水容器中漂浮不沉 。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似“鱼网状” 。肾脏亦有类似肝脏的病变 。
经实验室检验尿液pH值在6以下,尿酮反应为强阳性,白细胞总数减少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血糖含量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和胆红素含量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 。溴磺酞钠清除率明显延长 。
在诊断上本病应与母牛分娩前后易发的各种疾病,如牛卧侧不起综合症、胃瘤酸中毒、酮病等加以鉴别 。
四、治疗 。⑴抗脂肪肝形成,降低血酯 。25%木糖醇注射液500-1000毫升和蛋氨酸制剂(即蛋氨酸1700-3400毫克,泛酸250-500毫克,7%碳酸氢钠液250-500毫升)和10-4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日为一疗程 。10%氯化胆碱注射液250毫升,皮下注射,或用50%氯化胆碱粉30-60克,经口投服 。泛酸钙200-300毫克,用注射用水配制成10%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 。⑵补充糖原,保肝解毒 。多用50%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连用5-7日,再用25%木糖醇注射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5日以上 。重症病牛,也可用胰岛素120-200单位,皮下注射,并配合维生素B1注射液20-30毫升,肌肉注射 。⑶当病牛体温升高时或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四环素、盐酸土霉素,按5-10毫克/千克体重用药,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5-7日为一疗程 。⑷为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 。⑸为了改善瘤胃内发酵机能,可接种健康奶牛瘤胃液5-8升,用胃管灌服,必要时隔1-2天再接种1次,效果明显 。
【母牛妊娠毒血症的防治措施】五、预防 。⑴加强处于干奶期母牛的科学饲养 。日粮配制要合理、稳定,避免突然改变 。为了防止处于干奶期母牛过分肥胖,在日粮中应限制或降低精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饲喂量,保证每天供应混合料3-4千克,青贮15-20千克,而干草不限量,由牛自由采食 。⑵分群饲养和管理 。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随时调整营养比例,为避免抢食精料过多,可将干奶期母牛从泌乳牛群中分开饲喂和管理 。⑶为增强奶牛机体抗病力,干奶期奶牛每天要有1-1.5小时的运动,同时补饲钴、碘等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 。⑷加强配种工作,及时对发情母牛配种,提高受胎率 。⑸对围产期母牛加强监护工作,对妊娠母牛,在分娩前1个月和分娩后1个月,每日在饲料中混加蛋氨酸30-50克、氯化胆碱20-30克,对预防本病有一定效果 。⑹提高食欲,维持血糖和血钙浓度 。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各500毫升,在分娩前5天开始静脉注射,每日1次 。乳酸铵、丙二醇或丙酸钠各150-200克,在分娩前6天开始喂服,每日1次,连用5-10日为一疗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