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在养猪中的妙用

【针灸疗法在养猪中的妙用】针灸疗法是传统兽医防治畜禽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 它包括针术和灸术两方面 。猪病的针灸疗法 , 就是将传统的兽医针灸治疗方法加以系统整理 , 形成以重针、进针深、强刺激、留针短、看针感等为特色的治疗猪病的方法 。它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快、操作简单、工具简便等特点 。猪的一些常见病都适宜采用针灸疗法 , 其中对风湿病、瘫痪、感冒、抽风、消化不良、肢蹄病、产后缺乳等疾病 , 疗效尤为明显 。针灸治疗时 , 只要取穴准确 , 操作到位 , 并注意保定及消毒 , 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

对于猪来说 , 用得较多的是针术 , 并往往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 以便提高疗效 。施针时 , 应对病猪进行适当的保定 , 并注意针具、穴部的清洁消毒 。

针灸疗法的种类很多 , 从大的方面来分 , 可分为针、灸、熨、烙 , 其中还包括各种巧治法 。单从针法来说 , 除了传统的疗法种类(白针、电针、火针、气针等)外 , 又创造了一些新的种类 (水针、光针即激光穴位刺激等) 。治疗猪病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白针疗法 该疗法所刺穴位一般在肌肉比较丰满处、脊椎骨之间、关节骨等没有粗密血管分布处 。针刺的角度根据不同的穴位分为三种:直刺(针与猪体表呈90度)、斜刺(针与猪体表呈30~45度)和平刺(针与猪体表呈15~25度) 。针刺深度依猪的大小而定 。针感反应依靠准确刺穴和行针手法获得 , 也可通过猪是否出现拱腰、翘尾、局部肌肉收缩和皮肤颤动等现象来确定 。

白针疗法常用于消化系统病症 , 肌肉闪伤、扭挫 , 外周神经麻痹 , 母猪不孕及点刺黄肿使黄水、毒液外流等 。

血针疗法 又称红针、刺血法 。小宽针刺血 , 一般情况下针刃应与血管的走势平行 , 以防止切断血管 。血针穴位一般比较浅 , 入针0.5毫米左右即可出血 。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 对患热性病、肿痛性病、中毒病的猪及膘肥体壮的猪可多放一些 , 如一次多个穴位共放血100毫升左右 。针刺出血后 , 一般可自行止血 , 也可在达到一定出血量后压迫止血 。

血针疗法具有保健保膘、泻热开窍、止痛解痹、消黄散肿、泻毒等功能 , 常用于热性疾病 , 如治疗猪感冒、中暑、中毒等 。对某些体弱肚大的“僵猪” , 挑刺八络穴8针后有促进长膘的效果 。

水针疗法 又称穴位注射法 , 是用可肌肉注射的药液直接注入穴位和痛点的疗法 。用于水针疗法的工具为普通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一般白针穴位都适用于水针 , 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适宜的穴位 。如治疗眼病选太阳穴 , 治疗消化道病选后海穴、脾俞穴 , 治疗呼吸道病选苏气穴、肺俞穴等 。每次取1~3个穴位为好 。针对不同疾病选取药液 , 用量为一般肌肉注射的1/5至1/3 , 一个穴点注射3~5毫升药液为宜 。

水针疗法常用于治疗外伤跛行、风湿症、神经麻痹、便秘、胎衣不下、脱肛、眼病等 。

卡耳(尾)疗法 即将药物埋入猪耳部的卡耳穴(尾部的卡尾穴)治疗猪病的方法 , 也叫黄疗法 , 是利用针刺和药物诱导 , 把猪体内的内黄症诱导出来 , 激发肌体的抗病能力 。

卡耳(尾)疗法中常用的药物是蟾酥和砒石 。在卡耳(尾)穴处用宽针平刺皮下 , 挑起皮肤形成一皮下囊 , 将蟾酥或砒石塞入囊中 , 卡药处会红肿或溃烂 , 这对猪的生长无多大影响 。卡耳时 , 一次只能卡一只耳 , 如需第二次卡 , 则需要在第一次卡药后1周再卡第二只耳 , 最多只能卡两次 。猪慢性病 , 如喘气病、流感和某些病的慢性期 , 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用卡耳(尾)疗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