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常见疾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

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 , 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名贵经济鱼类 。由于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 , 且具有医药功效 , 在国内外市场上甚为畅销 。乌鳢是一种适应性强、对不良水温、水质及缺氧条件有较强耐受力的鱼类 , 在江河湖塘等自然环境中很少发病 。随着乌鳢人工高密度养殖的发展 , 乌鳢各种疾病频频发生 , 特别是水霉病、腐皮病、腹水病、烂鳃病危害严重 , 造成了很严重的经济损失 。现将这几年所发现的危害乌鳢较为严重的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一、水霉病
<1>流行特点
乌鲤水霉病在每年的1月份即有轻度发生 , 高峰期为3月到4月中旬 , 各种规格的鱼都可发病 。水霉病一旦发生 , 就会迅速传播 , 其发病率为30—40% , 高的达80—90% , 死亡率可达到10O% 。
<2>症状
患鱼身体消瘦 , 摄食能力降低 , 鱼体发病初期 , 体表局部灰白色 , 严重时 , 遍布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 , 有些病灶处伤口充血或溃烂 , 鱼体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
<3>病因
乌蹬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或绵霉 。水霉病的发生是因为鱼体受伤 , 加上身体虚弱而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 。鱼体受伤多因外湖捕捞或外地长途转运所致 , 也有因寄生虫(如中华鳋、鱼觯)寄生所致 。
<4>防治
(l)鱼种尽可能自繁自育 , 避免购进受伤苗种 。
(2)苗种入塘前必须用5ppm孔雀石绿或5ppm高锰酸钾或3.5%食盐水浸洗8—10分钟消毒 。
(3)在水霉病流行季节 , 要用孔雀石绿(0.3PPm)全池遍洒 。
(4)在水霉病发生时全池遍洒孔雀石绿(0.3Ppm) , 同时使用漂白粉(2pPm)或氯杀灵(0.3—0.4ppm)或强氯精(0.3—0.5pPm)全池遍洒 , 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
二、腐皮病
<1>流行特点
乌鳢腐皮病每年从4月30日左右水温15 。C时就有轻度发生 , 并有少量死亡 , 5—6月份气温达20—30 。C时 , 是此病的发病高峰期 , 7月10日后此病很少流行 。各种规格的乌鳢都可发病 。此病发病初期发病率为10—30% , 如果不采取措施 , 发病率可达100% , 死亡率为85—100% 。
<2>症状
发病初期 , 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红色出血点 , 出血点处的鳞片脱落 , 随后病变部位皮肤溃烂 , 随着溃烂部位的扩大且加深 , 露出红色的肌肉 , 并有出血和脓性渗出物 , 严重时 , 溃烂部位露出骨路甚至内脏 。
<3>病因
鱼体因体表受伤(机械或寄生虫寄生致伤)而感染水体环境中的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 。
<4>防治
(1)定期用漂白粉( lPPm)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消毒杀菌 , 并用敌百虫(0.3pPm)全池遍洒杀虫 。
(2)定期用呋喃哩酮(4g/100kg鱼)、鱼康、鱼家乐(按商标说明使用)拌药饵投喂预防 。一次3—5天 , 每个月2次 。
(3)治疗采用综合疗法 , 发病时 , 全池泼洒漂白粉( lppm)或杀菌王(0.3ppm)或氯杀灵(0.3—O.4pPm)消毒 , 全池遍洒敌百虫(0.3pPm)杀虫 , 同时用呋喃哩酮(4g/100kg鱼)拌药饵投喂 , 连续三天 , 治疗有显著效果 。发病严重的病鱼捞上来采用创伤浸泡液(本实验室配置)浸泡10—15分钟。
三、腹水病
<1>流行特点
乌鳢腹水病一般从气温较高的7月中旬开始流行 , 8月为此病发病高峰期 , 到9月初时 , 此病只有零星发生 。发病鱼规格不一 , 从3寸的鱼种到1.5kg的成鱼都可发生 。此病发病急、传染快 , 一般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天 。此病发病率低的池塘为3—5% , 高的可达100% , 死亡率为100% 。
<2>症状
病鱼鳞片竖起 , 有些地方鳞片脱落 , 有点状出血 , 眼球外突 , 口腔内有较多粘液 , 皮下积水 , 肌肉水肿 , 腹部膨大 , 腹水多且清亮 , 肠道出血 , 肛门红肿 , 肝肿大、黄色、脾、肾肿大 。发病特别急的病鱼 , 死亡时体表无明显症状 , 肛门红肿 , 剖检发现肠道出血 , 局部坏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