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当前这几种真菌病害高发

在危害棚室蔬菜的侵染性病害中,真菌占很大比重 。真菌侵染部位在潮湿的条件下都有菌丝和孢子产生,产生出白色棉絮状物、丝状物,不同颜色的粉状物、雾状物或颗粒状物,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 。为害蔬菜的真菌性病害种类繁多,如灰霉病、菌核病、蔓枯病、叶霉病、枯萎病等,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等部位都可受到真菌的侵染为害 。真菌性病害发病症状明显,主要侵染表皮,容易发现,防治相对也简单一些 。
灰霉病
发病条件: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 20℃- 30℃,温度 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 。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 。所以灰霉病难以防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厚厚的霉层传播广泛,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 。
防治方法:
增温降湿 。冬春低温季节,为保证白天棚温,可适当延迟通风时间,待上午10点以后,棚温升到30℃左右时,通风降湿,下午2点以后若棚温下降,要及时关闭风口,当棚温降至20℃左右时,要放下草帘保温 。铺设地膜,行间覆盖麦草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调控温湿度,是值得提倡的方式 。
控制浇水 。冬春低温季节,棚室气温低,闭棚时间长,为了降低棚内湿度,要尽量减少浇水,需要浇水时,应膜下浇小水,以满足作物正常的生长需求,切不可大水漫灌 。浇水应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后立即密闭棚室,提高棚温,中午前后再通风排湿 。
及时去除残花残叶 。蔬菜茎、叶、果直接发生灰霉病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由残花生灰霉腐烂后掉落在健康的茎、叶、果上引发灰霉病,因此及时去除残花残叶,拿到棚外深埋或烧毁,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的概率 。菜农可以使用小木棍敲打钢丝或晃动棵子的方法使残花掉落 。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等 。
蔓枯病
发病条件: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大棚棚架等处越冬 。棚室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 。种子带菌导致子叶染病 。成株期病菌由果实蒂部或果柄侵入 。蔓枯病病菌喜湿喜温,棚室内的气候环境满足病菌的发生条件,病害易大面积发生 。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供肥不足、长势弱的植株易发病 。
防治方法:可采取药剂防治和环境调控相结合的措施 。蔓枯病在18℃-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病重,因此在棚室管理中,应注意升温排湿,白天将棚温控制在25℃-33℃,夜温控制在15℃20℃ 。蔓枯病多在瓜类蔬菜子叶期开始染病,因此,瓜类蔬菜的育苗期一定要仔细观察子叶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子叶上生有蔓枯病,就要及时剪除病斑或摘除染病子叶,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常用药剂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0克/升醚菌酯悬浮液、25%咪鲜胺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0克/升氟喹唑乳油、325克/升苯甲·醚菌酯悬浮剂等 。
灰叶斑病
发病条件:病菌多随病残体在保护地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叶片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棚温 20℃25℃、相对湿度80%时发病株率迅速增加 。连续降雨2-3天易造成该病流行 。
防治方法:番茄灰叶斑病流行速度快,发现病斑后及时防治非常关键 。生产中菜农应注意培育壮棵,提高叶片的抗病能力,发病后及时用药 。常用药剂有40%百菌清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8.2%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