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麦菜菌核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原因及防治措施

1、油麦菜菌核病症状

该病发生于油麦菜的茎基部 。病斑起初为褐色水渍状,逐渐发展到整个茎基部腐烂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大小为长4mm,宽2mm左右 。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鼠粪样黑色颗粒状物 。染病植株叶片变黄凋萎,终致全株枯死 。

2、油麦菜菌核病病原鉴定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真菌界子囊菌门 。病菌菌核初为白色,后表面变黑,由拟薄壁组织及疏丝组织结合形成,―般为(1.3-14)mm×(1.2-5.5)mm 。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浅褐色子囊盘,初呈乳白色小芽状,后展开成杯状或盘状,成熟后变成褐色或暗褐色,盘中产生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内的子囊孢子呈烟状弹放 。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0-15)μm×(5-10)μm 。

3、油麦菜菌核病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也可混杂在种子中越冬,随种子远距离传播 。潮湿土壤中病菌存活1年左右,干燥土壤存活3年以上,水中经1个月即腐烂死亡 。菌核可不休眠,在吸足水分的情况下,5-20℃均可萌发,15℃最适 。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进而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灌水传播蔓延 。初侵染时,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衰老或局部坏死的组织侵入 。当该菌获得更强的侵染能力后,通过接触,可由菌丝直接侵染附近健康植株的茎叶 。在田间,由中心病株向四周扩散传播 。此外,病菌还可通过易感染的杂草,如灰灰菜等,再传到蔬菜上 。

4、油麦菜菌核病影响发病的因素

温度2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 。湿度低于70%,病害明显减轻 。此外,定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或连作地等病害易发生 。保护地内发病较重 。

5、油麦菜菌核病农业防治

5.1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

选用抗病品种 。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品种较抗病 。另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8%盐水浸种除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经处理过的种子须用清水洗净再播种 。也可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

5.2 选择适宜的地块

选择地势高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近年没有种过油麦菜、富含有机质、疏松地砂壤土、pH值要求在7-8的地块种植 。可与番茄,丝瓜等蔬菜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好,能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 。

5.3 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土壤消毒

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田间菌源 。

油麦菜菌核病重发区,利用春茬菜收获后的休闲期,每667m2施石灰100kg,加碎稻草500kg,深翻25-30cm,起高垄,灌大水盖地膜,处理30天左右,期间沟里始终装满水,可使土壤中菌核腐烂 。

5.4 适期定植

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 。带土定植,移栽密度不宜过高,提高盖膜质量,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充足的散射光,大部分不能完成其发育过程,大幅度减少初侵染机率 。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但在高温期要注意浇水降温,或推迟定植期避免高温为害 。

5.5 合理施肥

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油麦菜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性 。基肥每667m2施有机肥3000-4000kg,磷肥7.5-10kg,钾肥10-15kg 。植株开盘后开始追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喷施奥普尔有机活性液肥600-800倍液,增加抗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