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换何时到桌面?


在关于交换机的定义中,最五花八门、最有争议的,当数智能交换机了 。
究竟具备什么条件的交换机才算是“智能”的?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说法 。一些国际的领袖企业认为:能够提供深层次的网络服务与应用,实现网络与应用的很好结合,才能称为智能化交换 。而有的厂商,非凡是起步较晚、还不具备充分的高端能力的厂商则将具备路由功能、支持一部分网络应用的交换机就统统划归到“智能交换机”之列了 。
这种概念的不统一,不仅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更重要是给用户市场带来了困惑 。
如何理解网络智能化的含义?怎样看待智能交换机的市场机会?在各不相同的智能交换机中,用户又该如何辨别、选择?
桌面上的“造假”现象
目前,在大多数网络架构中,其核心已经实现了智能化 。业界谈论的网络智能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边缘的智能化上 。所谓边缘,对于企业网来说,就是“桌面级”;对于稍大些的园区网来说,就是“接入层”和“汇聚层” 。
用于企业骨干和园区核心的中高端交换机,无论是机架式的,还是固定端口的,基本上都能够支持QoS、安全等要害的网络应用,已经实现了“智能化” 。而目前,企业桌面上的交换机却还往往是二层的,不可网管或是只有“微网管”,不具备路由功能,更不支持网络应用 。
虽然各厂商的产品功能参差不齐,性能也有差别,但是,大家心里都非常明确一点:智能化,是网络发展的必然方向 。于是,在我国激烈的网络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一种无法说是对还是错的共识:假如哪家厂商没有智能型的交换机产品,就意味着它在这个领域没有实力 。
为了在这个舞台上继续“玩”下去,为了避免过早地被淘汰出局,每个网络厂商都在大打“智能”牌 。智能型交换机在这种非凡的背景之下,成为了企业实力的一项重要证据 。
在“智能化”的统一“标签”之下,产品却没有实现功能、性能和质量上的统一 。厂商都称自己的产品是“智能化”的,但其中含义各不相同,有名副其实者,也绝不乏“霸王硬上弓”者 。
通过大量的采访,采访人员深有感慨,概念各异是其一,有意混淆视听是其二 。在桌面交换机领域,后者更为严重 。
采访人员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拿来某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列表仔细一看,明明只是一款二层可网管的交换机,却号称是“智能型” 。或许只是具备路由功能,根本不支持任何应用,也要冠以“智能型”的头衔 。
假如产品能够“沾上边儿”,还勉强说得过去 。但假如发生上述现象,就太离谱了,甚至可以说是“造假”行为 。网络企业提升自身形象的心情和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蓄意“造假”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
由此想到,专业媒体的编辑采访人员对此尚需“留神”辨别,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将如何应对厂商这些模糊的宣传和良莠不齐的各色产品呢?
了解需求的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用户在关注网络性能的同时,开始更多地留意网络的智能化,而路由交换机也开始由网络的核心层应用到汇聚层,甚至接入层 。
从应用层面来看,网络的作用已经从最初的文件共享发展到消息通信,再发展到今天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流程优化、决策支持、客户关系治理(CRM)、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将来可能还要发展到共享计算、网格计算 。目前,网络已经变成各行各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运作和治理建立在这套中枢神经系统之上 。这些信息化的运作和治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运作效率,但同时这套基于网络中枢神经系统之上的方式,也对网络本身提出了更多的特性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