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和翻译( 二 )


24、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

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和翻译

文章插图
《河中石兽》赏析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讲学家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 。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庙里的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 。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 。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讲学家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
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 。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特殊性 。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 。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 。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纪昀晚年,也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清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
《河中石兽》作者介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1736—1796)官员 。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1805)二月,纪昀病逝,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