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动态路由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OSPF动态路由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随着Internet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IP网络作为一种最有前景的网络技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而作为IP网络生存、运作、组织的核心——IP路由技术提供了解决IP网络动态可变性、实时性、QoS等要害技术的一种可能 。在众多的路由技术中,OSPF协议已成为目前Internet广域网和Intranet企业网采用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路由技术之一 。本文在分析OSPF动态路由协议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Dijkstra算法和OSPF路由表计算的实现方法 。
目前应用较多的路由协议有RIP和OSPF,它们同属于内部网关协议,但RIP基于距离矢量算法,而OSPF基于链路状态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它们在网络中利用的传输技术也不同 。
RIP是利用UDP的520号端口进行传输,实现中利用套接口编程,而OSPF则直接在IP上进行传输,它的协议号为89 。在RIP当中,所有的路由都由跳数来描述,到达目的地的路由最大不超过16跳,且只保留唯一的一条路由,这就限制了RIP的服务半径,即其只适用于小型的简单网络 。同时,运行RIP的路由器需要定期地(一般30s)将自己的路由表广播到网络当中,达到对网络拓扑的聚合,这样不但聚合的速度慢而且极轻易引起广播风暴、累加到无穷、路由环致命等问题 。为此,OSPF应运而生 。OSPF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它克服了RIP的许多缺陷:
第一,OSPF不再采用跳数的概念,而是根据接口的吞吐率、拥塞状况、往返时间、可靠性等实际链路的负载能力定出路由的代价,同时选择最短、最优路由并答应保持到达同一目标地址的多条路由,从而平衡网络负荷;
第二,OSPF支持不同服务类型的不同代价,从而实现不同QoS的路由服务;
第三,OSPF路由器不再交换路由表,而是同步各路由器对网络状态的熟悉,即链路状态数据库,然后通过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计算出网络中各目的地址的最优路由 。这样OSPF路由器间不需要定期地交换大量数据,而只是保持着一种连接,一旦有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才通过组播方式对这一变化做出反应,这样不但减轻了不参与系统的负荷而且达到了对网络拓扑的快速聚会 。而这些正是OSPF强大生命力和应用潜力的根本所在 。
一、OSPF工作原理分析
OSPF是一种分层次的路由协议,其层次中最大的实体是AS(自治系统),即遵循共同路由策略治理下的一部分网络实体 。在每个AS中,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号 。对于主干(backbone)区域,负责在区域之间分发链路状态信息 。这种分层次的网络结构是根据OSPF的实际提出来的 。当网络中自治系统非常大时,网络拓扑数据库的内容就更多,所以假如不分层次的话,一方面轻易造成数据库溢出,另一方面当网络中某一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会引起整个网络中每个节点都重新计算一遍自己的路由表,既浪费资源与时间,又会影响路由协议的性能(如聚合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 。因此,需要把自治系统划分为多个域,每个域内部维持本域一张唯一的拓扑结构图,且各域根据自己的拓扑图各自计算路由,域边界路由器把各个域的内部路由总结后在域间扩散 。这样,当网络中的某条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此链路所在的域中的每个路由器重新计算本域路由表,而其它域中路由器只需修改其路由表中的相应条目而无须重新计算整个路由表,节省了计算路由表的时间 。
OSPF由两个互相关联的主要部分组成:“呼叫”协议和“可靠泛洪”机制 。呼叫协议检测邻居并维护邻接关系,可靠泛洪算法可以确保统一域中的所有的OSPF路由器始终具有一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而该数据库构成了对域的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的映射 。链路状态数据库中每个条目称为LSA(链路状态通告),共有5种不同类型的LSA,路由器间交换信息时就是交换这些LSA 。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用于跟踪网络链路状态的数据库,然后各路由器的路由选择就是基于链路状态,通过Dijkastra算法建立起来最短路径树,用该树跟踪系统中的每个目标的最短路径 。最后再通过计算域间路由、自治系统外部路由确定完整的路由表 。与此同时,OSPF动态监视网络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则迅速扩散达到对网络拓扑的快速聚合,从而确定出新的网络路由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