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醉翁亭记第二段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醉翁亭记》注释1、环:环绕 。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
4、皆:副词,都 。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
6、壑(hè):山谷 。
7、尤:格外,特别 。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11、潺潺(chán):流水声 。
12、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
16、然:……的样子 。
17、临:靠近 。
18、于:在 。
19、作:建造 。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
22、辄(zhé):就,总是 。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
25、曰:叫做 。
26、意:这里指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
27、乎:相当于“于” 。
28、得:领会 。
29、寓:寄托 。
《醉翁亭记》赏析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同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官场的一点无奈的思想感情 。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醉翁亭记》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