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哲学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意思

"凡事预则立 , 不预则废"的哲学道理是:说话先有准备 , 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 , 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此句内容出自《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 , 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 事前定则不困 , 行前定则不疚 , 道前定则不穷 。”豫 , 亦作“预”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哲学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哲学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意思】扩展资料:
1、《中庸》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 相传为战国时期孔伋(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 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 , 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 并提出“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哲学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2、《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路 。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 。《中庸》开篇提出 , “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这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 , 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 , 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哲学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3、《中庸》是儒家经典 , 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 , 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 位于“四书”次位 ,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 , 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