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翻译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出自谭嗣同所创作的《潼关》,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翻译】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翻译

文章插图
《潼关》原文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潼关》翻译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
《潼关》注释潼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
终古:自古以来 。
簇:丛聚 。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
束:约束,束缚 。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
解:懂得,知道 。
《潼关》赏析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 。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翻译

文章插图
《潼关》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
《潼关》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 。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 。
甲午战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 。宣传维新 。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