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翻译 古人谈读书翻译为白话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

古人谈读书翻译 古人谈读书翻译为白话文

文章插图
《古人谈读书》原文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
《古人谈读书》注释敏:聪明 。
好:喜好 。
耻:以……为耻 。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知:通“智”,聪明,智慧 。
厌:满足 。
诲:教导 。
漫浪:随随便便 。
急:要紧 。
盖:在句首,发语词 。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
恒:恒心 。
下流:下等,劣等 。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
古人谈读书翻译 古人谈读书翻译为白话文

文章插图
《古人谈读书》赏析一
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 。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
该文说明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 。

该文说明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读者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
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
《古人谈读书》作者介绍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