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文化内涵-拜年的风俗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拜年的文化内涵-拜年的风俗

文章插图
拜年的文化内涵-拜年的风俗
拜年的文化内涵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含的文化元素不可小视 。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传统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自古以来国人理想和信仰文化的惠泽流芳 。拜年从侧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简单而又不乏真情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
确实,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习惯了汽车洋房的城里人转而向往田园生活,吃惯了速食与转基因食品的地球人开始追逐绿色,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渴望重返大自然,这种现象可以叫做回归吧 。不知道为现代拜年方式所困惑甚至麻木的现代人,何时才能实现新春祝福的文化回归 。
拜年的风俗
在民间传说中,“年”是一个凶恶的妖怪,每至岁末,必出来伤人 。于是,家家户户贴桃符、对联,放鞭炮,围炉守岁,到了正月初一,“年”便走了,于是大家开门互贺,表示平安吉祥 。
“年”的古写,上半从“禾”,下半很像一个“千”字,禾是庄稼,千是人字的变形,禾与人重叠像人负禾的样子,表示一年一度的丰收 。所以,拜年的原意,也有祝贺去岁的丰足,预示今年的好收成之意 。互相拜年,是表示送去了旧岁,迎来了新春,祝贺在新的一年里,大家绪事吉顺 。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 。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 。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 。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
拜年时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 。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
拜年的简介
除夕一过,就是正月初一,春节拜年礼仪有何讲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 。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朋友们也互致新年快乐,以吉祥之语互贺祝新春 。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 。其实,春节拜年学问很多,春节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