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秋后问斩到底是哪一天?


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秋后问斩到底是哪一天?

文章插图
很多人都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叫做“秋后问斩”,意思就是一个凡人犯了死罪,而要杀他的时间被确定在了秋后,然而这个秋后究竟指的是什么时间呢?大概意思应该是秋天之后,但是秋天准确的时间究竟应该是哪一天?是立秋还是秋分呢?古人所说的秋后问斩到底是哪一天之后问斩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1、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在审判罪大恶极的罪犯时,都会说出“立即关押,秋后问斩”这些话 。“立即关押”好理解,那么“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通过字面的意思,就理解为秋天处斩罪犯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的“秋”指的不是立秋,而是秋分 。
立秋和秋分是有区别的,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 。从时间上来说,立秋在前,秋分在后 。
在我国古代,也的确有“秋后问斩”的记载,只是历朝历代稍有所不同 。直到唐朝,才正式确定“秋后问斩”的相关制度 。
2、“秋后问斩”行刑制度的历代发展唐朝以前,死刑犯的行刑时间,基本安排在秋冬季节 。历史上关于秋冬问斩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左传·襄公》中,“刑以秋冬” 。
秦朝时期,对死囚的行刑时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按照法家学说,实行的是“四时行刑”制度 。也就是说,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执行 。
到了汉朝,完善了秦朝以前的行刑制度,开始出现了“秋冬行刑”的规定 。《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汉宣帝时“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 。这段话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就是对于臣子难以决断的大案要案,需要上报皇帝 。时间就定在每年的秋季,这个期间会统一上报请皇上定夺 。
到了东汉时期,又将时间改到了每年的十月 。
魏晋时期,更进一步完善了死刑制度,秋后问斩沿用了前朝的制度 。虽然魏晋时期一直处在分裂的状态,但在这段时期,律法有了发展的空间,为唐宋的刑罚制度奠定了完善的基础 。
唐朝时期的刑法典籍,《唐律》规定:“从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 。”意思是说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不能斩杀死囚,并且对于不遵守规定处斩死囚的判一年的刑期 。
《旧唐书·于志宁传》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宗二年,有人诬告长孙无忌,最终被查了出来 。李治非常生气,等不到秋分以后就要杀了诬告者 。
大臣劝谏高宗说,诬告不是和谋逆一样的大罪,完全可以等到秋分以后再斩杀诬告者 。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唐高宗最终采纳了这个谏言 。可见,唐朝时期,除了谋逆这样的大罪外,犯了其他罪行的须得等到秋分以后再处理 。
宋朝时,沿用了唐朝的制度 。宋真宗年间,大臣建议恢复汉章帝时期的刑罚制度 。宋真宗认为,时代不同,制度也会有所不同,汉朝的律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宋朝了,于是拒绝了大臣的建议 。
元明清时期的刑法和唐宋时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较之前朝的律法,元明清时期就变得更加完善 。当然,秋冬行刑也不是硬性规定,遇上穷凶极恶或者罪大恶极之人,就连律法都不愿意让他们多活几天,往往皇帝都会破例 。
《唐律》规定:“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 。”意思是说犯了谋逆大罪或者是做奴婢侍从的以下犯上杀死主人,就可以不用参照秋后问斩这个制度,可以随时行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