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有蒙古为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有蒙古为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文章插图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
在《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回京不久视察长城,并发布了一道谕旨 。大意是说明朝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修筑的长城,并未能抵御大清入关,认为长城是个无用的东西,同时告诫后世子孙,要以王道行天下,永不筑长城 。
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有蒙古为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文章插图
清代入主中原后,不修长城是事实,但其原因绝非像影视作品中所说的那样简单和冠冕堂皇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外国和游牧民族的侵扰,在边疆屯集重兵,修筑城墙 。自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明代,北方边境的长城一直是拱卫国家最重要的屏障 。历史也证明,长城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
不过,自从修建长城以来,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主张修筑者,大多强调其军事上的防御作用 。例如北魏时的中书监(官职名)高闾在《请筑长城表》中分析说,修筑长城有五大利处:一为“罢游防之苦”;二为防北部游牧侵扰之患;三为以逸待劳;四为息无时之备;五为岁常游运,永不得匮 。
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有蒙古为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文章插图
而反对修筑长城者,皆认为此举劳民伤财,甚至无法抵御外族侵略 。如明代的陈建认为,修筑长城有五弊:一为工程浩大,所费繁多;二为劳民伤财,怨言烦兴;三为逼近寇境,胡骑出没,惊扰不时;四为旷远难守,久益颓废;五为胡骑来犯,动辄数万,溃墙而入,无异平地,反为所笑 。
尽管在修筑长城上争议不断,但几乎每个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认为长城不可废,皆费巨资予以修筑 。清入主中原后,清朝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却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顺治时期因为统一中原连年征战,还无暇顾及长城 。及至康熙亲政后,才说: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
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有蒙古为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文章插图
到了康熙中期,康熙帝又再一次声明:“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的这一重要国策 。其后雍正的态度基本和乃父康熙一致 。
康熙帝指出将蒙古作为屏障的这一说法大致是实,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女真就对蒙古实行或拉或打的战略 。到了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各部落基本归附清朝 。因此相比较明代而言,清代的边防并非是国家的主要战略问题,也几乎不存在侵扰边境的情况,只有和沙俄接壤的边境时有摩擦 。
不过,对于蒙古各部落,清王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放心,像康熙朝的噶尔噶尔丹部,也是蒙古的一个部落 。因此,在剿灭噶尔丹以后,康熙帝便在热河就建立离宫,处理政务,接见、宴请、赏赐蒙古王公 。并时不时举行木兰行围,以展示其八旗军队的实力 。
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除了有蒙古为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文章插图
尤其是康熙三十五年(1691),康熙帝亲至多伦诺尔举行会盟仪式,对喀尔喀蒙古三部实行盟旗制度,编为左、中、右三路,共分三十四旗,明显加强了对漠北蒙古的管理与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就更没有必要劳民伤财修筑长城了 。事实也正如康熙所预料的那样,自康熙朝以后,蒙古即成为防御沙俄南进的重要屏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