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为什么叫腊八粥


腊八粥为什么叫腊八粥

文章插图
腊八粥的来历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 , 也叫做七宝五味粥 。吃腊八粥 , 用以庆祝丰收 , 一直流传至今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豆来煮 , 后经演变 , 加之地方特色 , 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
我国古代天子国君 , 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 , 敬献神灵 。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 , 其习俗至今还有所遗存 , 就是腊月初八 , 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 , 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从先秦起 , 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中国喝腊八粥的风俗 , 在宋代已十分风行 。每逢腊八这一天 , 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 , 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 。在宫廷 , 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 , 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 , 祭祀祖先;同时 , 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 馈赠亲朋好友 。腊月节 , 农历十二月 , 人们习惯称为“腊月”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 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 。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 , 仅书面记载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 。至迟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 , 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明代的用料 , 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到了清朝 , 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 , 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 , 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 , 祭祀祖先;同时 , 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 馈赠亲朋好友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 , 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 , 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 , 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
传说一: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 , 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 , 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 , 害怕鬼神 , 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 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 , 单怕赤(红)豆 , 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 , 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 , 以祛疫迎祥 。
传说二:为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 , 天下民工奉命而来 , 长年不能回家 , 吃粮靠家里人送 。有些民工 , 家隔千山万水 , 粮食送不到 , 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 , 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 , 放在锅里熬成稀粥 , 每人喝了一碗 , 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 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以资纪念 。
传说三: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 , 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 , 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 , 舍弃王位 , 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 , 后经六年苦行 , 于腊月八日 , 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 , 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 , 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 , 举行诵经 , 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 , 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 , 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 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 , 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 , 沿街化缘 , 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 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 , 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 , 积一年的余粮 , 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 , 称为“福寿粥”“福德粥” , 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

推荐阅读